云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景觀,也是氣象觀測的重要對象。農業社會中,降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古人通過敏銳的觀察,發現了云的聚散變化與降水的關系。《千字文》中,接續于天地、星辰、四時與歷法之后的,便是“云騰致雨”這一氣象規律。
小篆中,云氣之“云”寫作“雲”,上面是“雨”,下面是“云”,在字形中體現出“雨”和“云”的密切聯系。甲骨文中的“云”字,上方的橫畫象征著天,下方卷曲的筆畫像云氣回旋之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提到了兩種類似的古文寫法,與甲骨文一樣,都反映著古人對云形態的觀察。這種寫法也是如今“云”字形體的根本源頭。
從古至今,云的變幻之美和造化之理,一直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駐足觀賞,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其中云起的景象令人遐想,仿佛詩人的心境也隨著云霧升騰,擺脫了塵世的束縛,達到了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將白云與黃河融為一體,表現天地交融的壯闊景象。白云、黃河與孤城、高山一起,構成一幅氣勢恢宏的畫卷,展現出廣袤無垠的遼闊視野。不僅在中國,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云也常常被賦予神奇色彩。在古希臘神話中,宙斯為躲避赫拉,化身為一團云霧,與美麗的伊娥私會;北歐神話中,眾神之王奧丁騎著八足神馬馳騁云端,睥睨眾生。
在中國藝術史上,云也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元素。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上就有原始旋紋,其形態已蘊含云氣流動之象。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云雷紋是典型的裝飾紋樣,曲線回旋線條的稱為“云紋”,方直回轉造型的稱為“雷紋”。隨著藝術形態的發展,云紋衍生出許多不同造型的樣式:春秋戰國的卷云紋、秦漢時期的云氣紋、魏晉時期的流云紋,再到后來的朵云紋、團云紋、如意云紋、靈芝云紋……不同歷史時期的云紋,或奔放大氣,或飄逸靈動,或秀麗雅致,既承載著時代的審美風尚,也寄托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期許,不斷地豐富著“云”的文化內涵。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運火炬被命名為“祥云”,設計采用云紋雕飾,雅致錦簇,兼具流動的樣態和匯聚的布局,用象征吉祥和團結的云紋傳遞出“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寓意,充分彰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融合。
“騰”字是從“馬”、“朕”聲的形聲字,以義符馬表奔騰跳躍之意,而從語音上看,“騰”與“登”“升”“乘”讀音相近,意義上均有上升的含義。比如,先秦典籍《禮記》中提到初春的時候“地氣上騰”,草木開始萌動;屈原的《離騷》中提到“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借以描繪鳳鳥的騰飛。除了表示具體的上升動作,“騰”蘊含著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向上向善的本質屬性,例如“沸騰”“喧騰”“騰達”等詞,皆由此引申而來。
“云”和“騰”結合的“云騰”,指的便是云氣上升聚集的過程。古人雖無現代氣象學知識,但通過長期觀察,發現了云的聚散變化與降水的關聯。云的形成,源于地表水分的蒸發:太陽輻射使地面水分蒸發成水汽,上升到高空遇冷后凝結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大量小水滴、小冰晶匯聚便形成云。《千字文》所說的“云騰”,正是對這一過程的形象描述。隨著空氣的流動,云會不斷聚集變厚,當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到更冷的環境時,云中的水滴或冰晶會不斷增大、變重,最終克服空氣浮力降落,形成雨或雪,這就是“致雨”的過程。盡管古人缺乏對流、凝結等概念,但“云騰致雨”卻準確刻畫了云及降水的形成過程,體現出中國古人敏銳的洞察力。
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云騰”背后還有更復雜有趣的科學原理。云的形成和運動遵循著嚴謹的物理定律。云的上升運動,主要受兩個因素驅動:一是空氣的熱力作用,二是云本身的浮力。當太陽把地面加熱,地面的熱量傳遞給空氣,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上升運動就形成了。同時,云的主體是水蒸氣,密度比周圍的空氣小,在浮力作用下也會向上運動。
云的類型和外觀特征,也反映了它們的上升發展過程。卷云如絮如羽,是較弱的上升氣流將水汽輸送至高空凝結而成,常見于晴朗天氣。層云平鋪密布,高度較低,對應著微弱的上升運動,多伴隨陰天或毛毛雨。積云如棉如絮,云體厚實,這是旺盛的上升氣流將大量水汽輸送到高空凝結的結果,常預示著陣雨或雷陣雨的到來。
云騰的過程,不僅塑造了云朵變幻多姿的外觀,也深刻影響著天氣的風云變幻。除了致雨,云騰還會帶來其他有趣的云景。卷云呈細絲狀,隨風飄拂,如馬尾云般飄逸秀美,這是強勁的高空風將纖細的云體撕裂、拉伸所致。宛如仙境的朝霞云海,則是清晨太陽照射下,山間云海在微弱上升氣流中緩緩流動,云體反射、散射陽光形成的壯麗景致。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云的認識日益深入。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盧克·霍華德創立了云的近代分類法,將云分為積云、層云、卷云三大類及若干亞類。現代氣象學進一步細分出數十種云的種類,并通過衛星、雷達、飛機等設備對云進行全方位監測,云圖分析、降水概率預報等已成為日常天氣預報的重要內容,讓“云騰致雨”的古老規律在現代社會發揮出更精準的指導作用。
云騰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們對云的觀察,是對氣象規律的探索和對生產生活的重視,也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樸素追求。讓我們隨著云朵的升騰聚散,盡情在浩瀚天地間徜徉遐想,體悟自然,升華心靈。
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