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聊城市冠縣一中學食堂因未設置座椅、學生全程站立就餐,相關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學生在桌子旁排成兩排,站著用餐,桌子高度到學生的腰部。面對質疑,學校表示為該校傳統,沒有必要設置座椅,還強調食堂“飯菜可口”,是“省級優質食堂”。
所謂“傳統”,不過是時代的尾巴。不少70后、80后小時候確實有過在學校里面站著吃飯的體驗,但那是課桌當餐桌、操場當食堂的年代——學生多、教室少、預算緊,站著吃三口兩口趕緊給下一波騰地兒,站著吃飯很顯然是一種無奈之舉。
但如今早已不是當年那樣。2017年至2024年期間,冠縣教育投入累計達90億元,共改擴建學校135處,建設高標準綜合樓127棟、運動場135個。此外據報道,2022年,冠縣財政局科教文衛科科長劉偉曾經自豪地說,“在冠縣,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既然“最好”都給了學校,卻獨容不下一把椅子,這邏輯無論如何也說不通。
校方把“省級優質食堂”當成擋箭牌,仿佛飯菜香就能替代座椅。照此邏輯,餐廳干脆也別擺椅子,大家站著品鑒,豈不更顯尊貴?教育是以人為本,不是以傳統為本。一張椅子值不了幾個錢,卻能讓孩子坐得端正、安心吃飯,也能讓“優質”二字名副其實。
我們并不反對適當勞動教育、挫折教育。但真正的“苦”,應當是攀登知識高峰時的腦力消耗,是運動場上突破極限的乳酸堆積,而不是毫無意義的“罰站式就餐”。把“沒苦硬吃”當成管理捷徑,本質上是教育懶政。
值得注意的是,該案例并非孤例。近年來,從“蹲地吃飯”到“操場讀書”,一些地方把硬件短板說成“特色”,把懶政怠政包裝成“管理模式”。一旦有人質疑,便抬出“學生適應”“家長支持”的擋箭牌,仿佛反對者都是“矯情”。但是要論傳統,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不是傳統呢?學校在有選擇地執行傳統時,問過孩子們意見嗎?
站著吃飯的傳統,可以留在博物館,但不該留在如今的食堂。中學的椅子問題,不是財政問題,不是文化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教育需要儀式感,但不需要“罰站式”的儀式;需要吃苦耐勞,但不需要“沒苦硬吃”的表演。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