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載體與國民經濟的綠色支柱,既是守護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推動綠色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15項金融支持措施,探索構建包括指數保險、產量保險、收入保險和責任保險在內的森林保險產品體系,發揮保險融資增信等作用。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將推動多元化保險工具的創新應用,加快破解林業風險復雜、經營主體融資難等問題,有助于保險業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
林業經濟激發多元保險需求
作為國民經濟的綠色支柱產業,林業經濟不僅肩負著生態修復、碳匯固碳的重要使命,還通過木材加工、林產化工、森林旅游等多元業態,構建起覆蓋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體系,成為推動綠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我國林業經濟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已達5.13萬億元,同比增長5.3%。預計到2030年,我國林業行業的總產值可能達1.5萬億元。
然而,林業生產具有“長周期、高風險”特性,從幼苗栽種到林木成材,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這期間,臺風、暴雨、暴雪、干旱、森林火災以及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給森林資源帶來毀滅性打擊。
今年夏季,臺風“蝴蝶”“劍魚”先后影響海南等地,造成香蕉、橡膠等經濟林及城市林木大面積受損,部分產業減產超過40%。而參保主體通過保險理賠快速推進災后恢復,凸顯出林業保險在防災減損中的關鍵作用,也讓完善林業風險保障體系的需求愈發迫切。
除自然災害外,市場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同樣不容小覷。木材及各類林產品價格受國內外市場供求關系、宏觀經濟形勢、國際貿易政策等因素影響,波動頻繁且幅度較大,一些中小型林場因價格浮動陷入虧損困境。此外,林業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且回收周期長,社會資本因缺乏風險對沖工具,對林業項目的投資積極性受限。
綜上所述,林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了資產價值的持續提升,而其面臨的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復雜風險,又不斷放大經營主體的保障訴求,呼喚林業保險從“基礎財產保障”向“全鏈條風險覆蓋”延伸。
林業保險產品供給不斷豐富
此次發布的《通知》,鼓勵各地不斷優化森林保險實施方案,持續開展森林保險產品創新工作,探索構建包括指數保險、產量保險、收入保險和責任保險在內的森林保險產品體系。同時,鼓勵創新“森林保險+”模式,發揮保險服務林業高質量發展和融資增信等作用。
據了解,目前全國多地正推動政策性森林保險實現保額更高、覆蓋更廣。今年1月,山西省政策性森林保險保額由每畝1000元提高至每畝1200元,保障額度政策調整后,預計2025年將為全省森林多增加250億元風險保障,全省森林保險保障額度將達900億元。
廣西針對森林保險面廣、參保林農多、理賠難度大等特點,構建中央和地方協同的特色保險產品體系,2024年全區政策性森林保險參保面積1.45億畝,同比增長1.4%,實現所有市縣全覆蓋;保費補貼2.64億元,提供風險保障1530億元。當地保險業還創新承保手段,開辦“森林保險+林權抵押貸款”組合模式,降低企業的銀行貸款風險。
契合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多元風險保障需求,《通知》提出“支持開展國家儲備林保險、經濟林保險、林下經濟保險、古樹名木保險、林業碳匯保險。”
所謂林下經濟,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以開展復合經營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友好型經濟,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
山西省在林下經濟保險領域先行先試,中國人壽財險臨汾中心支公司推出“林下經濟保險套餐”,為連翹、黨參等中藥材種植戶提供價格波動、自然災害雙重保障,同時還為林場所在林局升級“保險+林下經濟+碳匯金融”綜合服務方案,帶動山西省新增林下經濟參保面積28萬畝。
古樹名木被視為“有生命的文物”,其修復和施救往往需要投入較多人力、物力。貴州省積極探索古樹名木保護市場化風險分擔機制,目前已為全省13.75萬株古樹名木統一購買了保險,總保額達37.2億元。據貴州省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團購式”投保大幅提升議價權,單株保費僅62元左右,不僅降低了投保成本,而且還使保障范圍擴大三成以上。
產品、定價、科技破題服務優化
近年來,保險行業從多個維度持續發力,支持林業高質量發展。《通知》中“優化承保理賠模式,提高森林保險服務質量”的要求,為行業精準破局提供了明確指引。
當前,森林保險仍面臨風險評估難、產品適配難、偏遠地區覆蓋難等挑戰。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寧威認為,傳統的森林保險產品主要關注林木的財產損失,對于森林的生態價值、碳匯價值等新興領域的保障則相對薄弱。同時,在制定森林保險產品的價格時,未能充分考慮受災森林區域的實際損失價值和特定區域的風險特征,保險公司難以準確評估不同林區、不同災害類型下的潛在損失,進而難以制定出與風險程度相匹配的保險費用。
針對這些痛點,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林業經營風險的多樣性與主體需求的差異性,決定了保險產品必須走差異化設計之路。
寧威建議,一方面,可在現有森林綜合險基礎上優化升級,采用“主險+附加險”的靈活模式,如主險聚焦火災、病蟲害等核心風險,附加險延伸覆蓋意外天氣災害等次要風險。同時,按經營主體規模分級設置保障。另一方面,須緊跟政策導向與市場趨勢,重點聚焦林業碳匯等新興領域開發專屬保險產品,填補生態價值保障的空白。
在優化林業保險定價機制方面,北京林業大學相關專家認為,應科學厘定差異化保險費率。首先,結合各地園林綠化歷史損失數據,精準測算公益林、商品林在火災、病蟲害等不同風險下的損失率,再按照樹種、林齡、區域等維度細分風險等級,讓森林經營者的保費與實際面臨的風險水平更加匹配。其次,建立林業保險費率動態調整機制,綜合考慮各區域的風險災害水平、防災減損投入力度等因素,引入費率與風險相匹配的“能升能降”的動態調整機制。
科技賦能則是提升林業保險定損理賠效率的關鍵抓手。上述專家表示,要持續加大科技賦能推廣范圍,促進林業保險數字化轉型,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新技術新設備對林木受損面積、受損蓄積量、受損程度進行精準測量,有效縮短理賠周期,提高定損的準確度、及時性、公正性并降低定損成本。同時,加快構建完備的園林綠化基礎信息數據庫和網絡管理系統,根據不同樹種、地區以及不同評估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共享評估參數數據庫,推動林業保險提質增效。
(來源:金融時報 戴夢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