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海洋生態關乎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和未來。近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聯合多部門發布的《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狀況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海洋生態建設方面成效顯著,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動實踐與示范樣板。粵港澳大灣區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與跨境合作等一系列務實舉措,積極構建海洋生態治理新格局,為全國乃至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扎實深入海洋生態建設,經過不懈努力,海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珊瑚礁和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以優良為主,河口和海灣生態系統基本穩定,珠海全方位構建海島生態系統,整治修復受損岸線累計3.9千米、邊坡復綠5公頃、裸地復綠24公頃,全島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4%,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中華白海豚、海龜等珍稀物種得到有效保護,2017年至2021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在約2600頭,種群數量穩中有進。
我國海洋生態保護事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海和諧共生之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提出的“八個堅持”,為我國海洋生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生態環境部實施的《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重點建設110余個美麗海灣,是系統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海洋生態保護政策與方案的實施和完善,夯實了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制度。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建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如協同治理機制不健全、開發與保護不能兼顧、科技賦能治理技術不完善等。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關系國家興衰安危,構建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環境任重道遠,仍需大家共同努力。
堅持多元共治,構建粵港澳海洋生態協同治理機制。粵港澳大灣區由“9+2”個城市構成,各城市之間關于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存在差異。因此,要加強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形成協同發力的治理格局,推動構建海洋生態各區域一體化機制。同時,完善區域整體規劃,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世界級城市群,制定跨區域合作規則,實現統籌治理與區域聯動。明晰政府、企業、公眾等主體責任,引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形成以政府主導、多元共治的大格局,提升整體治理效能。
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創新海洋生態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海洋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必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應堅持優先保護生態的原則,統籌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保護工作,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例如,把海洋生態脆弱區、海洋珍稀瀕危物種生存區等劃入海洋生態開發與保護紅線,嚴格限制開發活動。推進岸線和灘涂濕地保護恢復、生態系統常態化監測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海洋污染協同治理,嚴控陸源污染物排放入海,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海洋垃圾監控和清理力度。走出一條開發與保護并重、生態治理與資源保護修復并舉的人海和諧發展之路,繪就人海和諧新畫卷。
堅持科技引領,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體系。要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積極發揮科技在海洋生態保護中的引領作用,通過觀測、模擬、預測三位一體途徑,精準掌握海洋生態環境變化,如海洋溫度、水聲通道、魚群變化等,做到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突破海洋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透明海洋”建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海洋生態治理與檢測,借助智能機器人、無人機、衛星等高科技產品,動態監測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中華白海豚、海龜等海洋珍稀生物的生存狀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海洋”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保護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