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網絡上流傳著一份所謂“收縮型城市名單”。不少自媒體拋出離譜的解讀,宣揚“收縮就是放棄”“未來恐會撤并”等論調,聳人聽聞、博人眼球。
真有這樣一份名單嗎?顯然,這又是一起掐頭去尾、斷章取義的謠言。經多方查證,國家發改委從未發布相關內容,網傳涵蓋138市的名單出自一篇名為《收縮型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機理、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的學術論文,刊發在期刊《河南社會科學》上。通讀這篇學術論文,作者本意也并非“唱衰”這些城市,而是依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篩選出人口連續三年下降的城市并整理成一張表格,用以支持后續探討收縮型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問題,卻被別有用心的自媒體拿來炒作,也是頗為無奈。
總的來看,這是一次成功且高效的辟謠,不僅迅速判別真偽,同時找到了信源出處,有理有據。但也能從中讀出部分網友的憂慮——為家鄉的未來和個人的發展感到擔憂。要化解這份憂慮,就要切中謠言與現實的聯結點,用科學的邏輯予以回應。
“收縮型城市名單”雖是誤傳,但“收縮型城市”的概念在學界卻早已有之。國際定義強調人口超1萬的密集區域、經歷2年以上人口流失并經歷結構性經濟危機,中國則以人口流失為核心判定指標。國家發改委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提到“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也變相證明我國確實存在“收縮型城市”,未來發展面臨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發展能級、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然而許多人習慣了“城市必然發展”,并將“城市發展”簡單等同于“規模擴張”。但從國外城市化實踐來看,許多城市同樣經歷著從逆城市化向再城市化艱難轉變的過程,環境惡化、產業外遷、核心區人口流失等現象,恰恰對應了其劃分“收縮性城市”的標準。
中國則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中國的城鎮化正處于從快速增長期向穩定發展期過渡的階段,雖然給人的感覺是“城市林立”,但2024年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其實是67%,發展空間仍存。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口流動”現象比“人口遷移”更為典型,勞動力輸出使得部分地區的“收縮”感更為明顯,但這并非不可逆的趨勢,找準發展重心,“回家鄉”也可以成為“優選項”。
適度的“收縮”并不是壞事,過度的“膨脹”同樣存在風險,關鍵在于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實現城市內涵式發展。比如,對于缺乏支柱產業的城市,要精心培育創新生態,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吸引人才回流;對于老舊亟待更新的城市,要關注人口、產業、城鎮、交通一體規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區域內的中小城市要找準定位,構建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重污染工業留下的“負資產”也要妥善處理,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
都知道城市“攤大餅”不行,那為何不能“小而美”呢?“收縮”是一種客觀現象,不必過于焦慮,而應有針對性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增強城市發展的動力活力。部分自媒體拿著單薄的“收縮型城市名單”就大呼小叫,實在是太過荒謬了。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