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留壩縣江口鎮梭欏村深入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立足“傳統村落保護+農文旅融合”雙輪驅動,充分利用“古村+古樹+非遺”等獨特資源,以“一核兩段三園多點位”規劃為引領,聯動周邊洪武、江口等村共同打造片區共美新格局,推動“田園美、人文美、整村美”深度融合,走出一條以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路徑。
梭欏村地處留壩縣江口鎮東部,轄3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39戶419人,因千年梭欏樹、古城墻遺址等歷史遺存聞名,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梭欏村堅持以“一核兩段三園多點位”(一核:梭欏村核心區;兩段:江口、洪武延伸段;三園:稻田油菜觀光園、蔬菜花園、經濟林園;多點位:“繁花密境”“竹溪幻境”等景觀節點)規劃布局為統領,與周邊村莊聯片共建、組團發展,通過環境整治、業態創新、非遺活化等舉措,推動整村實現從“環境整潔”到“全域共美”的躍升。2023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先后獲評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陜西省法治文化示范村,在全縣第三屆宜居宜游和美鄉村創新創意大賽中榮獲“秦嶺美學鄉村”獎。
連片共建聚合力 協同治理繪就整村美新格局
以“一核兩段三園多點位”規劃為引領,聯合洪武、江口等村實施“設施聯建、產業聯興、服務聯享”,推進片區共美升級,逐步呈現“點上精致、線上出彩、面上美麗”的鄉村新貌。一是設施聯建夯基底,全域景觀提顏值。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通村路、通組路實現100%硬化,5G信號全域覆蓋,同步實施260米農田護坡(鑲嵌鄉愁舊物)、水磨坊公園修復,新建4個小微公園及1處公共綠地。依托“四微、五共”模式,精心打造“繁花密境·春嶼梭欏”“風語花墻”“竹溪幻境”等15處特色景觀,串珠成鏈,與“出門見景、移步換景”的生態宜居環境相映成趣,成為片區“顏值地標”。二是產業聯興促共富,聯村發展增效益。三村聯動流轉土地推出“我有一分地”認購項目,26塊田兩周內認購一空,為村集體增收2萬余元。建成60畝稻田葵花觀光園、20畝蔬菜花園、260畝經濟林園(含林下中藥材基地),成立旅游發展公司,專業化運營古法豆腐坊等“三坊”項目,預計年內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帶動58戶127名村民戶均增收3000元,實現聯村產業“抱團”發展。三是服務聯享聚民心,共建共享促治理。共建民俗文化研學基地、老年幸福園等公共服務設施,研學基地預計年服務游客達5000人次,老年幸福園惠及片區百余名老人,覆蓋群眾超千人。通過院壩說事會、村民微信群等渠道,引導群眾全程參與建設方案制定與環境維護,凝聚起“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合力,讓片區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群眾。
農旅融合促轉型 產業重構激活田園美新范式
緊扣“農旅融合”發展主線,以“三園”建設為核心,推動田園從“傳統農耕”向“詩意田園”轉型,實現“田園變景區、農產品變商品”的華麗蝶變,為片區共美發展注入強勁活力。一是從“農田”到“景區”,顏值經濟亮眼。稻田葵花觀光園創新“春葵秋稻”輪作模式,春季播種60畝油葵打造金黃璀璨花海,以大地為畫布嵌入“梭欏”主題藝術景觀;秋季輪作水稻,同步配套觀光步道、木秋千、創意打卡門等網紅設施,成功躍升為周邊熱門打卡地。田園從單一生產空間轉變為兼具美學價值的旅游景區,“顏值經濟”初步顯現。二是從“種植”到“產銷”,效益雙倍提升。蔬菜花園打破傳統種植模式,推行“訂單銷售+觀光采摘”并行機制,畝均收益達傳統種植的2倍以上,實現“景觀顏值”與“產業效益”雙提升。經濟林園(含林下中藥材基地)利用閑置林地發展林下經濟,帶動68戶村民戶均增收8000元。“三園”與古法豆腐坊、榨油坊、酒坊等“三坊”項目聯動運營,推動農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讓田園成為群眾增收的“聚寶盆”。三是從“旁觀”到“參與”,沉浸體驗吸客。“我有一分地”認購項目創新親子農耕體驗模式,“泥土里的親子時光”吸引家庭全程參與播種、除草、采摘等農耕環節,年服務家庭超30戶。通過田園景觀游覽、農耕實踐參與、“三坊”非遺體驗等多元活動,游客從“走馬觀花”轉為“深度沉浸”,田園復合價值進一步釋放,農旅融合吸引力持續增強。
文化賦能煥新彩 活態傳承鑄就人文美新境界
深挖千年梭欏樹、古城墻遺址、非遺文化等資源,推動古村文化從“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跨越,讓人文之美浸潤鄉村肌理。一是節點活化,歷史遺存“可觸摸”。秉持“留住鄉土本真、喚醒文化記憶”理念,發動村民共參與、齊動手,用捐贈的舊瓦片、老陶罐、廢舊車輪裝飾青磚鏤空花墻,收集老石磨、舊瓦甕等“時光老物件”,打造“古村記憶墻”“農耕文化墻”“老物件展覽館”等12處特色文化景觀節點。同步推進古城墻遺跡修繕保護,申報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項目,讓沉睡的古村文化從“玻璃柜里的靜態展陳”邁向“可觸摸、可感知的動態傳承”。二是非遺體驗,技藝互動“可參與”。打造蓮舟映畫墻、獅藝探趣坊、獅步梅樁陣等景觀節點,讓游客沉浸式感受“一墻一故事、一步一非遺”的氛圍。民俗文化研學基地系統陳列秧歌、采蓮船、舞獅等民俗道具,定期舉辦非遺主題表演;古法豆腐坊、榨油坊開放體驗區,游客可親手參與磨豆漿、壓油渣等傳統工藝,使非遺技藝從展陳走向互動,讓非遺“活”在記憶里、“火”在體驗中。三是村民參與,傳承合力“共滋養”。創新“紅黑榜”積分制激發村民自治活力,環境維護參與率達95%,形成“文化保護-村民參與-活態傳承”的良性循環。通過發動村民捐贈老物件、參與打造文化節點,讓村民成為文化傳承的主體,推動古村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讓人文之美在共建共享中持續滋養古村魂脈。
梭欏村緊抓和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堅持連片發展、共建共富,以文化為根、以產業為脈、以群眾為本,讓古村落的歷史底蘊與現代特色產業碰撞出別樣火花,繪就了“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和美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