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2024年,我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從1572萬噸增長至1915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8%。”在日前舉行的2025年中國再生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峰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再生金屬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吉位表示,再生有色金屬產業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技術裝備持續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今年以來,“兩新”政策擴容增量持續發力,再生有色金屬原料加速增長,預計全年主要有色金屬產量有望突破2000萬噸。據統計,今年前7個月,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量約1150萬噸,同比增長4.55%;國內主要廢舊有色金屬回收利用量(金屬量)約935萬噸,同比增長4.8%;再生銅鋁原料進口量(實物量)分別達到133.6萬噸和117.3萬噸,同比分別微降0.8%和增長8.4%;再生鋁新建項目420萬噸,同比增長40%,再生銅、再生鋁及再生鉛新建、建成項目環比有所下降,廢舊新能源電池再生利用項目(含黑粉)環比上升。
在政策支持下,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結構優化,規模化集聚化增強。《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將再生有色金屬新材料、一體化壓鑄成形列入鼓勵類。原生金屬、加工、汽車、鋼鐵、煤炭、環保等領域企業爭相布局這一賽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30%。目前,涉及再生有色金屬業務的上市公司超10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超50家,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十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中超20家入圍。再生有色金屬營收30強企業營收總額已超3900億元,為產業發展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過,產業發展仍面臨挑戰,比如回收網絡碎片化,精細化分選與數字化建設滯后,中小企業技術工藝更新慢、現場管理弱、產品同質化嚴重,等等,特別是創新能力亟待加強。“我國產業整體研發投入仍較低,技術成果轉化周期長,缺乏國家級創新中心等戰略平臺支撐。”王吉位建議,要加強創新驅動,推進產業不斷升級。
在技術創新上,鼓勵研發和應用AI廢料智能識別系統,低成本高效分選工藝,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熔煉過程有害元素深度脫除技術,新能源電池全組分再生工藝和稀貴金屬高效提取,鋁灰、鋰渣等固危廢資源化,推動一體化壓鑄用免熱處理再生鋁合金產業化應用,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在模式創新上,推動再生有色金屬綠色供應鏈合作伙伴計劃,構建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借鑒易拉罐“罐到罐”閉環模式,在汽車輪轂、建筑鋁模板、動力電池等領域實施5個至8個產品保級循環示范工程。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色金屬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強認為,應當針對產業不同環節更有針對性地推進創新。比如,前端回收環節,應用圖像識別等技術實現可回收物自動識別分類與數據上傳,為大型廢料包加裝RFID(射頻識別產品和技術)電子標簽追蹤來源去向,構建“互聯網+回收”智慧體系。熔煉生產環節,推廣高效節能技術、探索新能源應用,構建熔煉爐數字孿生模型,通過大數據和AI算法實時優化參數,實現最佳生產模式。產品認證領域,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綠色數字身份證”,提升產品競爭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遵循政策共商、機制共建、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及互利共贏的原則,構建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包括搭建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促進產融信息對接,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再生有色金屬產業。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