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銀行理財業正以其廣泛的覆蓋面、較低的準入門檻和穩健的風險特征,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抓手。近些年,銀行理財正通過優化服務和提升專業性,推動普惠金融與養老金融相結合,著力構建普惠養老金融生態圈。
回顧銀行理財的發展歷程,從2004年光大銀行發行國內第一支人民幣理財產品,標志著銀行理財業正式起步,到“資管新規”發布后,行業全面邁向凈值化管理新時代,截至2025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超過30萬億元。二十多年間,銀行理財市場完成了從零到一,從剛兌走向凈值化的轉型發展。這背后不僅是行業在產品創新與服務模式上的持續突破,更反映了資管機構不斷下沉服務重心,拓寬普惠金融覆蓋面的努力。
那么,脫胎于銀行體系的理財公司如何推進普惠與養老金融戰略?在資產配置領域有哪些創新打法?又如何讓銀行理財產品真正地走進大眾、為普通投資者實現可持續且穩健的收益?
讓普惠理財覆蓋更廣大民眾
銀行理財在推進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比普通股票風險更低,比定期存款靈活,比多數債券購買方便。行業通過下沉服務、降低投資門檻和管理費率的策略,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金融監管總局普惠金融司曾撰文談到,要探索構建普惠理財產品服務體系,推動普惠理財與勤儉節約、積少成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理財觀念,促進普惠理財走入尋常百姓家,實現居民財富保值增值、增加財產性收入。
資管新規以來,各家理財公司紛紛調整旗下多款理財產品的申購起點,從原先萬元起購逐步降至1元,2020年,光大理財在行業內首先推出1分錢起購的理財產品,大幅降低了理財產品的購買門檻,這類靈活低門檻產品契合了大眾“積少成多”的投資需求。根據光大理財的統計,成立六年以來,陽光碧樂活1號已累計服務客戶數超過100萬人,為客戶創造收益超過60億元,在市場對普惠理財產品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光大理財不斷擴大低門檻理財產品的供給。截至8月末,其管理的1900多只理財產品中,超過70%為“1分理財”“1元理財”,使更多小額投資者得以便捷地享受銀行理財服務。
如今,服務普惠金融的理念已深入行業,并直接體現在各家理財公司的產品布局之中。為踐行普惠金融,銀行理財機構持續擴大低門檻普惠型產品的占比,光大、浦銀、中銀等公司均推出了以普惠金融為主題的產品。2024年4月,光大理財推出了普惠金融主題產品“陽光金普惠日開(90天最低持有)A”,不僅起購金額低至1分錢,還將銷售服務費率、管理費率調至較低水平,進一步讓利投資者。這些產品所募集的資金,大部分投資于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個人消費金融等領域,既努力為投資者爭取穩健的收益,也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業內人士表示,以普惠金融為主題的理財產品旨在給客戶帶來穩健收益的投資體驗,這類產品80%以上都是投向固定收益類資產。光大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產品類型來看,銀行理財仍然以固收類產品為主,截至2025年 6 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 29.81 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20%。期限上看,一年以上的產品占比較大,同時也兼顧了一年以內期限的產品布局,截至2025年6月末,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占全部封閉式產品的比例為72.86%,較年初增加5.7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4.99個百分點。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我們建議適當引導客戶拉長產品的投資周期,有助于降低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理財產品市場供給日益豐富,投資者在面對種類繁多、結構各異的銀行理財產品時,往往難以快速做出合適的選擇。為幫助投資者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買的是什么”,銀行理財持續完善產品風險評級與信息披露機制,確保風險收益特征與產品評級相匹配、更透明。比如光大理財的“七彩陽光產品體系”,招銀理財的“贏、睿、智、卓、越”五大品類等,通過清晰分類幫助投資者識別產品屬性。
這些推動普惠金融服務下沉的舉措成效顯著。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披露的數據,2023年末,全市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破億,達1.14億個;至2025年上半年,投資者數量進一步增至1.36億個,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較年初新增1029萬個。這一趨勢在部分理財公司中表現更為明顯,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末,光大理財管理超1900只產品,成立六年以來,累計服務客戶超2500萬人,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超過1900億元,2025年1-8月累計為客戶創造收益超過250億元。
構建養老金融服務生態
近年來,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預計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銀發經濟方興未艾,如何發展普惠性質的養老金融,成為資管行業重要議題。
業內人士認為,在養老金融服務方面,銀行理財公司憑借風險收益特征上的獨特定位,展現出普惠養老的優勢。其服務的客戶通常風險偏好適中,期望獲得高于存款的收益,同時承受低于基金的波動水平。加上產品投資門檻降低,使得理財公司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易被個人投資者接受。
根據部分養老理財試點地區披露的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青島市養老理財產品實現銷售規模61.1億元,個人養老金賬戶繳存金額15.16億元;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北京市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累計投資者12.1萬人,持有金額281.6億元,商業養老金資產余額93.4億元。
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對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需求,銀行理財公司持續優化產品布局,開發契合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產品和服務。光大理財投資經理王帆表示,作為全國首批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機構和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試點機構,基于多年在養老金融賽道的布局與經驗,光大理財逐步構建起系統化的產品設計與運營體系,充分發揮可投資范圍廣的獨特優勢,在投資策略上采用 “多資產+多策略”框架,構建更具韌性的投資組合,通過配置多種資產類別并動態調整比例,實現分散風險,降低整體組合的波動與回撤水平,致力于提升長期產品的風險收益比。
中國理財網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共有10家理財公司發行了共51只養老理財產品。其中,光大理財發行了10只,占比近1/5。截至2025年8月末,對全國所有的51只養老理財產品按成立以來的產品收益率排名,光大理財有6只產品排名全國前十,最高一只排名全國第2位。
除了養老理財,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也為投資者帶來了更豐富的投資選擇,并通過配置長期資產支持實體經濟。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為個人養老金份額的投資者實現收益超 3.9 億元(含浮盈),平均年化收益率超 3.4%。
光大理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從產品、資產和協同三個方面持續發力,提升養老金融服務能力,并依托光大集團的戰略協同賦能,借助光大集團全金融牌照、產融結合、陸港兩地的優勢,向養老理財的投資者交付涵蓋金融、社保、財稅、醫療多方合力的陪伴式綜合性解決方案,為投資者帶來一站式養老服務。
以普惠金融與養老金融為核心,銀行理財業持續拓展服務深度與廣度,在助力居民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同時,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關鍵領域,為小微企業和養老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隨著金融強國建設的推進,理財公司將自身發展融入服務民生保障、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之中,不斷增強金融服務人口老齡化的能力,提升服務質效,也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