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地方性銀行發行科創債。9月19日,青島銀行成功發行“25青島銀行科創債”,發行規模10億元;重慶三峽銀行于9月22日至24日發行“25三峽銀行科創債01”,發行規模20億元,這也是該行首單科創債。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年內銀行累計發行科創債54只,總發行規模達2710億元。其中,參與發行的地方性銀行數量超30家,已成為推動科創債市場擴容的重要力量。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表示,地方性銀行集中發行科創債,體現出其服務科技創新的角色進一步轉向“主動引領”。如今,地方性銀行不再局限于傳統信貸模式,而是積極運用科創債這一政策工具,精準對接區域內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將自身的區域優勢轉化為金融支持優勢,為科技企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梳理發現,9月份以來,齊魯銀行、贛州銀行、武漢農商行、蘇州銀行、廈門銀行、東莞農商行、福州農商行、萊商銀行等8家地方性銀行,均已成功發行本年度首批科創債,合計發行規模達94億元。其中,齊魯銀行與蘇州銀行發行規模領先,均在9月份發行了20億元規模的科創債。
自今年債市“科技板”上線以來,金融機構作為科創債新納入的發行主體,參與積極性持續高漲。其中,銀行是發行規模的主力軍,參與主體覆蓋政策性銀行、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地方性銀行等多個類別。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已成功落地科創債的發行主體中,包含2家政策性銀行、6家國有大行、6家股份制銀行,另有30余家地方性銀行參與科創債發行,市場參與結構更趨多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地方性銀行發行科創債,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一是有助于進一步拓寬科創企業融資渠道,緩解中小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是能推動地方性銀行形成“服務科創”的特色定位,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三是未來或有更多中小銀行參與其中。
隨著科創債持續升級擴容,加之配套機制不斷完善,其規模有望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從市場流動性來看,當前債券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規模已突破6000億元,且第二批科創債ETF將上市,雙重利好將推動科創債市場流動性進一步改善。作為發行主力軍,銀行的科創債發行規模預計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田利輝表示。
明明認為,在政策鼓勵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科創債市場仍處于快速擴張期,銀行發行規模預計將持續上升。
田利輝建議,銀行需轉變兩大核心理念:一是從“重規模”轉向“重質量”,二是從“傳統信貸”轉向“科技金融”。具體而言,銀行應建立適配科創企業特點的信用評估模型,打造“投貸+跟貸”聯動模式,為科創企業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務,借助科創債真正實現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科技創新注入持續動力。
明明提出,銀行需從三方面發力。首先,加大主動布局力度,將科創債納入戰略性業務范疇;其次,聚焦風險定價能力提升與精準服務供給;最后,全面增強對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能力。
來源: 證券日報 彭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