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 9月22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如期舉行,金融管理部門負責人集體亮相,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成績單。
截至2025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總資產近47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十四五”期間處置不良資產較“十三五”時期增幅超40%,截至2025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達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
“家底”更厚 金融活水精準直達
五年來,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顯著增強。數據顯示,當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突破500萬億元,五年間年均增長9%,全球最大信貸市場與第二大保險市場的地位愈發穩固;信托、理財、保險等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規模近100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實現翻倍,金融體系的資源配置能力持續升級。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市場、產品體系加速構建,服務的普惠性、效率與質量同步提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
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穩則經濟穩。“十四五”期間,銀行業和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方式,累計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同時持續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將更多金融資源精準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具體來看,科研技術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五年間年均增速分別達27.2%、21.7%、10.1%,為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至36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較五年前下降2個百分點,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風險保障功能充分發揮。
“從北到漠河,從南到三沙,我國已實現鄉鄉有金融網點、村村通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與可得性大幅提升。”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如是介紹。
對于后續貨幣政策如何進一步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潘功勝明確表態:“中國人民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均衡’的宏觀原則。當前我國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政策立場具有明確的支持性,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與金融市場穩定運行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防線”更牢 風險攻堅精準拆彈
防風險是金融業的永恒主題,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十四五”時期,我國金融管理部門以“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十六字方針為根本遵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金融體系韌性顯著增強。
針對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等關鍵領域,金融管理部門精準施策。金融監管總局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納入“白名單”的項目授信規模超7萬億元,支持近2000萬套住房建設交付,有力保障民生需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得到有效收斂,潘功勝透露,截至2025年6月末,與2023年初相比,融資平臺數量下降超60%,金融債務規模降幅超50%,債務風險逐步緩釋。
五年來,我國持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處置規模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過40%;目前銀行業保險業抵御風險的資本與撥備總規模超50萬億元,行業應對外部挑戰的基礎更牢、底氣更足。“當前高風險機構數量與高風險資產規模均較峰值大幅壓降,在金融體系中占比極低,風險完全可控。”李云澤表示,已有相當一部分省份實現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動態清零”,機構健康度顯著提升。
公司治理監管實現突破性進展。集中整治大股東操縱與內部人控制問題,清退違法違規股東3600余個,一批不法金融集團依法得到處置;城商行、農信社等中小金融機構改革重組穩步推進,過半省份已完成省級農商行組建,金融機構治理效能實現系統性提升。
金融市場穩健運行態勢持續鞏固:人民幣匯率在復雜外部環境下保持基本穩定,債券市場違約率維持低位;資本市場方面,人民銀行積極探索維護市場穩定的貨幣政策工具,會同證監會創設互換便利、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為資本市場平穩運行提供支撐。
“‘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金融體系保持穩健運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了安全屏障。”潘功勝強調,下一步人民銀行將進一步拓展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朋友圈”更大 開放格局穩步深化
“十四五”以來,我國金融業開放邁出系統性步伐,制度型開放不斷提速,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上升,國際金融合作“朋友圈”持續擴容。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債券、存貸款規模超10萬億元,跨境雙向投融資活躍度顯著提升;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同時躋身全球前三大貿易融資貨幣與支付貨幣;我國外匯儲備始終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為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潘功勝介紹,人民銀行會同各金融管理部門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與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持續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渠道,優化滬深港通、債券通、互換通機制,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金融市場,推動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我國與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為跨境貿易投資提供更多貨幣選擇;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國際認可度與影響力持續增強。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金融業交出的這份“硬核”成績單,不僅彰顯了五年來的發展成就,更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持久的金融動能。當前,我國金融發展已站在“由大轉強”的關鍵節點,邁向“十五五”,金融業將以金融強國戰略為統領,著力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把科技創新轉化為競爭實力、把綠色理念轉化為持久動能,積極應對結構性失衡、高水平開放與金融科技等多重挑戰。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我國將加快構建“以現代中央銀行為核心、多層次資本市場為骨干、綠色與數字金融為兩翼、高水平開放為支撐、安全底線牢不可破”的現代金融體系,以更強大的金融實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金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