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新征程上,應準確把握“投資于人”的深刻內涵,堅持全局謀劃、科學布局,創新體制機制,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相互支撐、動態平衡的有機統一,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持久動力。
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能夠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勞動者技能水平,適配社會消費需求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升級趨勢,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并不斷激發新的需求,有效促進消費增長。
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其質量與效益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成色與可持續性。人力資本具有累積效應,能夠激活人的創造潛能,助力經濟發展從傳統要素驅動向人力資本驅動的跨越性轉變,實現投資效益的幾何級增長,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錨定發展所需、民生所盼“投資于人”,將有效化解后顧之憂、穩定社會預期、提振消費信心,通過消費引導,激勵投資主體聚焦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方向,調整生產結構,減少無效投資和低效率投資,形成更加順暢的投資消費循環。
發展的本質是擴展人的可行能力,唯有及時有效回應人民期待,把更多的資金資源服務于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將經濟增長轉化為人民群眾可感知的收入提升、生活改善和精神充實,才能激發人民群眾共同維護發展環境、推動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的積極性。同時,“投資于人”立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建立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能力培養體系,既包括福利改善,又包括素質提升。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和生活品質,能夠更好調動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智力支撐和創新動能。
新的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質量、水平和效率的要求逐漸提高。要聚焦全民健康覆蓋與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強化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構建“預防—診療—康復”一體化健康保障體系。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構建更加科學的分級診療格局,讓優質醫療服務公平可及。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勵機制,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推動疾病防控向“早篩早診”延伸,基層醫療機構通過慢性病管理、家庭醫生簽約和遠程醫療協作網提升健康干預能力。持續加大健康科普宣傳,推動從疾病治療轉向健康管理、從醫療干預轉向行為引導、從個體保健轉向環境營造,實現對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務和保障,促進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升。
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加強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引導高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完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滲透融通,強化產業需求與教育供給的有機銜接,增強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養體系。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適應人口變化和技術變革新趨勢,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稅收優惠、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統籌推進產業升級與就業促進的深度融合。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同步發展民生產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創造崗位供給。強化數字賦能,構建普惠共享的就業服務網絡,打造就業支持體系,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效能和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險制度,針對新型用工模式制定差異化勞動基準,明確核心權益保障指標,讓每位勞動者都能獲得體面勞動、公平發展機會。
消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堅持將提振消費和保障民生相結合,努力構建消費引領經濟增長、發展成果惠及民生的正向循環機制。一方面,順應服務消費快速發展和商品消費需求提質升級的趨勢,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健康養老、家政托育等服務標準化建設。積極培育新型消費,加快布局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賽道,發展低空旅游、國潮文創、冰雪運動等新業態,壯大消費新增長點。另一方面,堅持制度保障和監管創新雙向發力,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持續凈化消費環境。加快完善包括質量標準、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方面的制度和法律體系;同時強化市場監管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做到早發現、快處置,切實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充分釋放消費潛能。強化制度供給,“盡力而為”推動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統籌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將民生改善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政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循序漸進加大對教育、醫療、文化、旅游、養老、托育等領域的投資,實現有效益投資與有潛能消費的融合。
堅持“全面覆蓋、重點突出”,著力擴大有效供給。應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的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趨勢性特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人口變化相協調,形成民生建設全周期關懷與靶向施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以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基于不同群體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民生保障需求,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同時,聚焦“一老一小”消費升級趨勢特征,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和養老事業,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供質量有保障、價格可承受、運營可持續的普惠服務。為青年就業人口和大齡勞動者提供更加精準的專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應,通過投資、稅費和體制機制改革等系統性政策工具組合,撬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擴大有效供給。
堅持“科學統籌、兩手發力”,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是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的。加大力度“投資于人”,有利于實現個體潛能全方位釋放與民生福祉全面提升。應保持“投資于物”的合理規模和水平,明確政府投資優先順序和負面清單,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供給。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醫療、教育、住房、職業發展等領域,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能力,解決人才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推動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