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明確從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中實際用于消費,且貸款經辦機構可通過貸款發放賬戶等識別借款人相關消費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政策。方案的落地,將實質性降低居民消費信貸成本,助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加快向好發展。
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消費市場持續恢復,結構優化升級勢頭明顯。隨著金融服務深入滲透各類消費場景,金融產品更加貼近日常生活。作為連接政策、市場與家庭的重要紐帶,金融應立足工具創新,發揮優化資源配置與引導消費結構升級的雙重作用,為擴大消費總量與提升消費質量提供堅實支撐,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消費領域。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5.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21%,上半年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比去年下降0.46個百分點,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降。金融機構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優化信貸產品,主動對接財政貼息政策,將利率減負效應與自身產品設計創新結合,形成直達居民和小微主體的貸款工具。通過加大對符合條件的消費行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支持力度,破解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面臨的“首貸難”“續貸斷檔”“融資貴”等問題。鼓勵利用政府性融資擔保增信措施,支持更多消費領域貸款投放。
消費金融機構作為消費金融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在擴內需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中國銀行業協會相關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及貸款余額分別達1.38萬億元和1.3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8%和16.66%,業務規模實現穩步增長,成為助力提振消費的重要金融力量。但同時也應看到,部分消費金融公司面臨注冊資本金不足、利潤下滑及不良貸款率上升等問題。推動資金渠道多元化,將對推動消費金融機構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可通過鼓勵符合條件的消費金融機構拓展多層次的融資渠道,提升消費信貸供給能力。此外,要支持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消費企業的股權投資,支持消費產業鏈上優質企業融資。
當前,我國服務消費發展空間相對較大,加大對服務消費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力度,有助于促進服務消費行業轉型升級。例如,在文旅消費方面,可積極創新文旅項目投融資模式,推出文旅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特色產品,有效釋放文旅消費潛力。在養老消費方面,進一步豐富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理財、養老信托等產品體系,支持醫療保健、旅游休閑、終身學習等消費升級需求,推動形成金融創新與服務消費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以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作為金融支持的重心。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新型消費需求日趨強勁,金融機構應探索適合新型消費特點的有效支持渠道。在數字消費領域,可推動“先享后付”“智能分期”等創新產品發展,通過數字化信息技術手段,將金融服務無縫嵌入直播電商、在線教育、數字文娛等場景,構建覆蓋“云購物、云旅游、云娛樂”的數字化消費金融服務矩陣,以數字技術驅動消費新業態升級。在綠色消費方面,創新推出新能源汽車專項貸款、綠色裝修貸款、碳中和信用卡等產品,通過利率優惠、綠色積分等激勵機制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碳環保的消費方式,拓寬綠色消費融資渠道,打造綠色金融、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構建多層次政策協同體系,完善風險防控與消費者保護機制。建立健全消費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收集與分析體系,提高金融服務滲透率,構建開放共享的消費金融服務生態。其中,可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下的消費行為數據進行整合、挖掘,精準描繪消費者信用畫像;通過云計算技術,為海量數據的存儲與處理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確保信息分析高效與精準;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度學習和智能分析,自動識別潛在的風險點,為金融機構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未來,還應完善消費金融機構監管評級體系,將消費者權益保護納入監管考核,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內部風控和消費者保護長效機制,建立消費者教育和權益保護體系,防范過度借貸和欺詐行為,營造誠信、透明的消費金融環境。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