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9月27日,在榆林市橫山區,一場盛大的群眾文化活動即將拉開帷幕——橫山老腰鼓非遺進校園成果集中展示,同時將挑戰腰鼓舞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不僅是對橫山老腰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盛大展示。
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從鄉土儀式到青春盛典
橫山老腰鼓是陜北文化瑰寶,歷史悠久,曾是“逢年必鬧,遇節必舞”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謁廟敬神、祈福禳災等眾多文化功能。為更好傳承這一非遺,橫山區堅持“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理念,系統推進“非遺進校園”工程。將老腰鼓納入中小學社團課程及職教中心表演專業方向,開發“基礎動作教學+文化歷史講解+現代藝術融合”的三維課程體系。學生們通過學習《橫山老腰鼓教程》經典動作,掃碼觀看視頻深入理解藝術精髓。橫山區第二中學首創“腰鼓操”,將傳統鼓點與課間鍛煉結合;職教中心培養的專業學員中,朱一波曾站上中國—中亞峰會迎賓舞臺。
目前,全區超1.2萬名學生利用體育課、課間操時間接受腰鼓培訓,300余名校園骨干嶄露頭角,非遺傳承“青春方陣”加速成型。青少年將以擊鼓騰躍之勢,把深植于黃土高原的集體記憶轉化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在鼓點中感受力量之美,在隊列變化中體會協作之魂,建立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為了全面展示半年來的課間操訓練成果,近日,榆林市橫山區十余所中小學的5000余名學生,正利用課余時間緊張排練。他們紅綢翻飛、鼓槌起落,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汗水與專注,是橫山區將國家級非遺“橫山老腰鼓”深度融入教育體系的成果展現。這不僅是對傳統藝術規模的突破,更是文化基因在新一代心中扎根的實踐。
千年鼓韻溯淵源,從邊塞烽火到盛世歡歌的文明烙印
橫山老腰鼓魅力源于深厚歷史底蘊。據《橫山縣志》,其可追溯至北宋,橫山區是“腰鼓正宗窩子”,技藝融合多重文化基因:有戍邊軍士戰陣遺風、牧羊人山野智慧,還承載民間祈雨祭神、慶豐收等樸素情感。
藝術風格上,橫山老腰鼓形成文、武、文武三大流派。無定河沿岸“文腰鼓”沉穩詼諧,以“扭”取勝;東部山區“武腰鼓”矯健激昂,講究“快而不斷,狂而不亂”;蘆河川“文武腰鼓”剛柔并濟。表演時,“傘頭”持虎錚引領隊形變化,鼓手借“長流水”等節奏,在“九連城”等傳統陣圖中騰挪。其道具、服飾暗含陰陽五行,鼓聲盡顯黃土高原豪邁堅韌。
橫山老腰鼓的原生態技法成為研究中國傳統舞蹈的活化石。其表演集鼓、舞、樂、唱于一體,白天“沿門子”送福,夜間“踏大場”歡慶,龍燈、高蹺等元素穿插,構成完整民間藝術畫卷。
腰鼓最初或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爺活動,后演變為民間舞蹈形式。在橫山,它與農耕文明、邊塞文化緊密相連,成為當地群眾表達情感、慶祝豐收、祭祀祈福的重要方式,在歲月流轉中不斷傳承發展,承載著當地人民的集體記憶與精神追求。
多措并舉傳承保護,非遺保護從“活下來”到“火起來”
橫山區以系統性思維構建非遺保護長效機制。政策上,出臺相關管理文件,將非遺保護納入“十四五”規劃,每年投入專項經費保障傳承人補助與活動開展。人才方面,認定各級傳承人149人,組建“傳承人 + 教練員”雙師隊伍,通過招聘文藝人才、設立獎勵機制壯大傳承梯隊。平臺建設上,建成9處傳習基地、5個文化館分館,2024年投資1180萬元啟動非遺體驗館項目,借助現代化手段全景展示非遺魅力,將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橫山區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鼓勵傳承人授徒傳藝,開展教學、交流、展示等活動,搭建宣傳、展示、創作平臺。同時,積極推動非遺與現代科技融合,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拓寬傳播渠道,讓更多人了解喜愛橫山老腰鼓。
活化利用是非遺傳承關鍵。橫山老腰鼓近年來頻頻亮相國際國內重大場合,如參與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建黨百年文藝演出、中國-中亞峰會、中非論壇等,還赴德國、韓國等進行文化交流。線上傳播成績同樣突出,2024年春節,老腰鼓展演全網點擊量突破1.2億次,吸引大量游客赴榆林體驗,實現了“文化引流、經濟增效”,讓橫山老腰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萬里鵬程啟新篇,活動背后的文化自信與時代使命
此次組織5000名學生集中展示并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是橫山區非遺保護工作的里程碑式突破。其意義遠超越活動本身:一是增強文化自信。以世界認可的紀錄形式展現中國傳統藝術氣勢,讓橫山老腰鼓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通過展示其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吸引更多人了解喜愛這一非遺,增強本土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二是賦能鄉村振興。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國際認可平臺,成功申報后,橫山老腰鼓將成為當地“文化符號”,助力文旅發展。吸引游客體驗腰鼓文化、購買農特產品,促進經濟繁榮。借助“非遺 + 旅游”“非遺 + 電商”等模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為橫山打造品牌注入新活力。三是筑牢傳承根基。此次活動讓學生成為傳承主力,青年一代深度參與,既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又為腰鼓傳承注入“青春力量”,為非遺保護提供可持續動力,為后續文化傳承奠定堅實基礎,讓橫山老腰鼓在新時代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