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中市漢臺區鋪鎮依托區位與資源優勢,以設施蔬菜產業為抓手,聚焦建基地、強技術、重融合、助營銷,全力打造城區“菜籃子”保供基地。通過規劃引領、要素賦能、三產融合和機制創新,推動產業從“小而散”邁向“優而強”,成功躋身“陜西省農業產業強鎮”,走出了一條產業擴展、產品提質、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之路。
漢臺區是漢中市的中心城區,鋪鎮位于城區以東6公里處,南鄰漢江,是城郊型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從20世紀80年代傳統種植,到搶抓全市蔬菜保供基地建設機遇,全鎮蔬菜產業經過迭代升級,形成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品牌運營、休閑旅游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陜西省農業產業強鎮”稱號。2024年全鎮蔬菜基地面積達1萬畝,年產蔬菜2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6%,帶動1.5萬農戶穩定增收。
明確發展目標 夯實產業基礎
突出規劃引領。緊扣全區城郊型農業南部沿江蔬菜產業帶發展布局,在保障中心城區蔬菜供給上主動擔當,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蔬菜全產業鏈建設內容寫入全鎮“十四五”農業農村和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規劃,明確階段性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全鎮萬畝蔬菜基地設施化配套率達80%。完善設施配套。聚焦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機械化生產等工藝配套,提升傳統種養設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提升智慧農業應用覆蓋面,建成數字化、標準化、可視化育苗中心3個,年育苗能力達1200萬株以上,本土蔬菜苗出苗率高達95%,滿足6000余畝蔬菜種植種苗需求,有效保障種苗質量和供應穩定。做實保障支撐。保持財政資金連年投入不斷檔,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000余萬元,撬動社會資本1.6億元,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良性機制。以獅子村為中心,聯動周邊蘆壩村、皂樹村等8個村打造萬畝現代設施蔬菜產業園,推動全鎮蔬菜產業從“小而散”邁向“優而強”。
強化要素賦能 增強發展動力
堅持“走出去”學。主動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引進與應用,鎮黨委堅持強化本土人才培育,組織全鎮蔬菜種植專業村黨支部書記、職業農民、種菜能手赴山東壽光等地,學習先進育苗技術、種植技術與管理理念,促進全鎮蔬菜產業實現“穩規模、強管理、延鏈條、提質效”。堅持“請進來”幫。積極推動蔬菜產業經營主體與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國蔬菜協會、陜西理工大學展開合作,依托區級平臺成立中國農科院李蕾博士專家工作站,新建10畝試驗田,引進水果黃瓜、小西紅柿等高附加值果蔬新品種12種,定期開展技術栽培、育苗育種、病蟲害防治等培訓,使蔬菜生產更綠色、更高效。堅持“搭平臺”育。依托漢臺區蔬菜產業協會駐地優勢,注冊“漢壩蔬菜”區域公用品牌,構建起以10座農貿市場、30家便民果蔬店為支撐的城鄉蔬菜銷售體系,2023年獅子村果蔬配送中心直播平臺“上線”,“漢壩蔬菜”實現“早上下單、中午到貨”同城配送服務。同時引進2家企業,發展凈菜加工、冷藏保鮮、預制菜生產等業態,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
注重聯農帶農 促進群眾增收
創新發展模式。聚力發揮村級黨組織引領產業發展的“橋頭堡”和服務群眾的“連心橋”作用,創新“支部聯合”發展模式,以獅子村為中心,成立了由鎮黨委班子成員兼任書記、各村支書兼任委員的中心社區“聯合黨委”,統籌解決各村資源共享、產業共商、項目共建問題,樹立“共同體”理念壯大產業規模、共享產業發展增值收益。完善利益聯結。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專業批發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均沾”雙贏機制,以市場為導向,推行新品種統一引進、新技術統一培訓、農產品統一收購,主要蔬菜產品通過龍頭企業和蔬菜批發市場銷售占比達70%以上,帶動2427戶農戶通過就近務工、合作分紅等方式年增收2000元以上;通過減免大棚租金、提供技術指導等方式,支持20名殘疾人發展蔬菜種植,實現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推進業態融合。2022年以來,鋪鎮連續舉辦三屆“小龍蝦啤酒嘉年華”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白天+黑夜”“惠民+利企”等多種形式,運用互聯網力量推介綠色蔬菜等農產品,為農旅采摘體驗“引流”,打造集“種、養、吃、住、游、學”于一體的農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累計接待游客8.6萬人次,帶動當地群眾戶均增收1200元,實現一產助推三產、三產反哺一產的良性循環。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鋪鎮堅持用“鏈式”思維建產業集群,用“融合”思維育新興業態,用“聯農”思維抓利益聯結,以“產得優、叫得響、銷得好”為目標,以構建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六統一”模式為抓手,持續強化基地建設、完善設施配套,在萬畝蔬菜基地上接續“蔬”寫鄉村振興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