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最新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工業智能化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5萬億元,我國占據的市場份額超過40%。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明確,以工業智能體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業應用,帶動工業數據集、工業大模型的創新迭代。當前,加快推進面向典型場景的工業智能體研發與應用,支持一批企業開展試點建設,全面提升工業全流程智能化水平,已成為重要議題。
工業智能體是集智能化、自主化和協同化于一體的新型工業系統平臺,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具備高度智能決策能力以及協同與網絡化能力,顯著推動制造業各環節轉型升級。憑借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工業智能體改變了傳統依賴個體經驗的研發模式,拓展了方案創新路徑,大幅壓縮了研發周期。通過集成更高級智能技術,工業智能體實現系統自我管理與決策,優化生產排程、設備維護與跨系統協同。此外,自主智能的分析和決策性能賦予智能體優化銷售服務方案的優勢,售前自主分析市場潛在需求并設計個性化方案,售中借助虛擬場景建模等技術提供“體驗+沉浸+互動”三位一體服務,售后高效回應顧客疑問并將實時數據轉化為對未來市場的洞察。依托大模型支撐,智能體不僅優化了生產制造各個環節間的協同合作,提升供應鏈的整體績效,還深度解析企業多板塊盈利狀況,為前瞻性戰略制定提供支持。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多地以“AI+制造”為牽引,制定各項政策舉措、發布典型應用場景、開展專項行動,加速工業智能體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一線步伐。企業也積極布局,加快攻關前沿技術,驅動工業實現智能化進階。實踐表明,工業智能體正釋放巨大潛力。例如,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依托工業智能體搭建的協同平臺,實現跨企業工藝設計效率和供應鏈響應速度的極大提升;浪潮云推出“海若智能體”,將計算資源、各類模型以及行業智能體整合為“智數云安”一體化解決方案。
伴隨智能體的廣泛應用,銀泰證券預測,到2028年我國工業企業AI支出有望達900億元。工業智能體的全面落地應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接下來,需要系統布局與推進,實現數據、技術和人才等多維度深層次聯動。
突破數據瓶頸,促進數據融通。整合不同數據源是工業智能體有效應用的關鍵。當前,工業智能體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數據缺失、數據孤島和數據復雜等問題,這就需要打通產業上下游數據流,通過部署高效的企業管理系統、精準的生產管理系統和集成的ERP系統,為高級智能應用構筑堅實的數據底座、提供穩定的信息支撐,使其達到安全可靠的程度。
強化技術基礎,拓展技術應用。工業場景的復雜度高,多模態信息融合對智能體的適應性、敏捷性和靈活性提出更高要求。為此,要支持企業構建兼容異構、自主可控的工業AI平臺,在破解算力適配、模型壓縮和調度推理等技術性難題的同時,引導技術進步與垂直行業需求深度耦合,最大限度釋放工業智能體的技術價值。
重視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儲備。作為大模型與工業機理、機器學習等技術融合應用的最新產物,工業智能體的全面落地離不開一大批既懂工業機理又懂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為此,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完善學科專業布局,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提升全員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