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圍繞產品召回管理持續發力:天津先后發布多批次電動自行車、醫療器械召回公告;山西通過部門協同打通缺陷產品召回過程中的諸多“堵點”;安徽啟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進賣場、進產業園、進電商平臺、進校園、進鄉鎮”行動。
一系列剛性監管舉措,有力倒逼企業提升產品質量,也以透明的信息讓那些注重品質的企業在市場中贏得更多消費者信賴。
產品召回,絕不只是把存在問題的產品“召回來”。它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能夠把企業本應肩負的責任“召上來”,促使企業真正重視產品質量,主動擔當起對消費者的責任,引導行業朝著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從行業發展的視角來看,產品召回就像是一條質量“紅線”,以相關標準的不斷更新迭代牽引行業朝更高水平穩步邁進。就拿近期針對兒童服飾繩帶缺陷所開展的專項召回行動來說,其積極影響顯而易見,不僅直接推動相關產品行業抽檢合格率顯著提升,讓整個兒童服飾行業更加注重產品細節和質量把控,也為其他行業樹立了一個以召回促質量提升的良好典范。
不僅如此,產品召回的覆蓋范圍也在持續“擴圈”,從最初主要聚焦在汽車領域,如今已逐步延伸至兒童用品、消防產品、醫療器械等眾多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為億萬消費者精心織就了質量安全“防護網”,讓大家在日常消費過程中能多一點安心、少一點擔憂。
隨著新興產業和新消費形態的興起,傳統召回制度正面臨挑戰。電商模式下,雖說發現缺陷產品可“一鍵下架”,卻因銷售鏈路長、批次難追溯,導致在實際執行召回工作時,常出現滯后情況,影響召回效果和召回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此前,《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健全產品召回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召回技術支撐。這為召回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當前,構建一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成為推動召回機制升級的迫切需求。這需要統一行業標準、打通部門數據孤島,實現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唯有如此,才能為召回機制的升級提供堅實基礎,使其更好適應發展需求,在保障消費者權益和推動行業進步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召回制度的完善還需拿捏好“嚴與寬”的平衡。既要堅決守住質量安全底線,對企業主觀惡意隱瞞缺陷、漠視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零容忍,對致命安全風險施以雷霆手段,也要為創新業態留出合理的容錯空間。比如一些新興產品,在發展初期難免會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應該在保障消費者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企業通過產品召回這一機制,及時發現并修補產品存在的漏洞,不斷完善產品設計,進而推動整個行業標準的迭代更新,促進新興產業茁壯成長。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