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存款利率持續走低的市場環境下,民營銀行活期理財產品熱度攀升。其中,微眾銀行“活期+Plus”系列表現尤為突出,部分產品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突破10%,另有部分民營銀行活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超4%。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民營銀行部分活期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主要是掛鉤的底層理財產品在上新初期擁有收益率優勢,但隨著運營時間的推移通常會逐步回落。因此,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需要關注其收益展示類別與可持續性,例如“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近七日年化收益率”等,以及實際年化利率在一段時間后的具體走勢,定期關注持倉產品的收益情況并擇機調整。
據悉,“活期+Plus”是微眾銀行提供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代理銷售及體驗增值服務。9月份以來,該系列產品收益顯著回暖,例如,截至9月24日,浦銀理財周周鑫穩健款(微眾專屬)10號A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16.02%。微眾銀行客服人員介紹,“活期+Plus”系列產品具備多重優勢,該產品風險較低、收益穩健,申贖過程不收取費用,轉出可實現實時到賬,且可1元起購。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當前銀行推出的“活期+Plus”系列產品與傳統活期理財產品在設計上存在顯著差異。傳統活期理財產品多為R1級(謹慎型),底層資產以存款、國債為主,收益波動小但整體收益水平較低;而“活期+Plus”屬于R2級(穩健型)產品,主要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允許按一定比例投向權益類資產或高收益債券以增厚收益,因此年化收益普遍高于傳統活期理財。在流動性設計上,“活期+Plus”通過設置一定鎖定期,實現了大額實時贖回功能,解決了傳統活期理財大額贖回受限的問題。
除微眾銀行外,其他民營銀行的活期理財產品收益率也表現不俗,多在4%以上。例如,富民銀行的富民寶隨存隨取,年化收益率約4.2%。
對于民營銀行活期理財產品的短期高收益現象,業內人士提示,短期收益不代表長期水平,且當前利率下行趨勢未改,投資者需警惕相關風險。一方面,民營銀行攬儲成本相對較高,高負債成本可能壓縮其利差空間,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倒逼部分銀行尋求高風險項目以平衡收益,進而增加自身潛在經營風險;另一方面,部分產品的短期高收益并非常態,多與產品初期規模小、集中注入高收益資產的操作相關,隨著后續產品規模擴大,收益率大概率會逐步回歸市場正常水平。
薛洪言表示,相關產品底層資產中的權益類配置,在股市表現良好時會顯著拉升產品凈值;同時,部分產品還通過優惠費率、集中運作優勢策略等方式打造“爆款”,本質是為了“引流”。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表示,部分產品年化收益率高企的情況不可持續,少數產品或許能在特定階段通過搶抓價格波動行情獲得高收益,但這屬于個別現象,不具備長期參考性。
薛洪言建議,普通投資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需注意多重風險:一是凈值波動風險,R2級產品不保本,債市調整時可能出現負收益;二是流動性風險,7天鎖定期及節假日凈值更新延遲可能導致收益損失;三是費率風險,管理費、托管費等會直接侵蝕實際收益;四是信息透明度風險,需警惕“歷史業績”等指標可能存在的虛高。建議選擇成立超6個月、凈值曲線平穩的產品,分散持倉以降低波動影響,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
來源: 證券日報 彭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