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為支持“三農”發展的重要力量,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銀行業積極創新金融產品,進一步加大普惠型涉農貸款投放力度,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動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末,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3.9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1萬億元。未來,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服務“三農”領域?
深耕縣域鄉村市場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出臺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向鄉村振興領域匯聚。4月份發布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于扎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的通知》明確,2025年,各銀行機構要繼續單列涉農信貸計劃,努力實現同口徑涉農貸款余額較年初持續增長,完成差異化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目標,加大對糧食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在監管引領下,金融機構持續深化實踐,積極推動金融資源向鄉村振興領域傾斜。
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農業領域唯一的政策性銀行,在助力“三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發行廣西分行全力保障夏糧收購資金及時足額供應,針對夏糧收購“短急頻快”的特點,搶抓時間窗口,在6月底開秤前投放全區首批鋪底資金4100萬元,確保企業“開秤即有錢收糧”。截至目前,已累計投放收購貸款10.65億元。
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國有銀行,今年支農助農金融服務力度進一步加大。半年報數據顯示,農業銀行農戶專屬產品“惠農e貸”余額1.79萬億元,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創新的“富民貸”產品貸款余額1241億元,為種糧農戶打造的“糧農e貸”產品余額1401億元。同時,農業銀行大力拓展糧食全產業鏈信貸服務,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相關領域貸款余額1.24萬億元。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恒表示,將深耕縣域鄉村市場,不斷鞏固競爭優勢,以更堅實舉措、更優質服務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
農村中小銀行按照“支農支小”的定位,積極扎根基層,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平陽農商銀行聚焦生豬產業需求,針對生豬企業缺乏標準化抵押物、生物活體抵押價值難評估等問題,創新推廣“生物活體抵押貸”。該行信貸管理部副總經理周潤芝介紹:“企業通過人民銀行動產融資登記系統,以生豬進行抵押登記,可實現輕松融資,貸款利率比一般企業貸款降低150個基點。目前已發放‘生物活體抵押貸’71戶、金額4732萬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謝玲紅說,商業銀行可以圍繞“土特產”產業鏈,推出“訂單+保險+期貨”組合融資,同時針對家庭農場、民宿、農創客等主體,開發循環額度、隨借隨還、靈活還款的信用貸產品。通過單列涉農信貸計劃、建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推動涉農貸款業務持續增長。
完善農村信用體系
農村地區數據孤島現象突出,農戶的基本信息、生產、財務、誠信、資產等數據沒有實現有效歸集,信用信息采集、評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金融機構難以利用豐富的數據開展信用評估。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三農”需要重視堵點,持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7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服務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明確,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升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水平。
“金融機構可借助數字技術搭建開放平臺,獲得更多維度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和覆蓋面。”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金融機構應建立資源共享數據庫,對信用等級高、資信程度好的農戶優先發放貸款。通過開展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逐步擴大個人數據庫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解決農村信貸信息不對稱問題,確保融資擔保體系的順利運行。
近年來,各金融機構通過多種方式助力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北京農商銀行在2023年上線了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評級系統,截至目前,監管農戶建檔評級已超萬戶。今年6月份,北京農商銀行依托金融科技在建檔評級系統的基礎上全面升級上線信用戶評定系統。通過信用戶評定系統,農戶可實現“1分鐘自主申報”,客戶經理通過移動終端即可實時響應,大幅提升審批效率。浙江農商銀行系統轄內蒼南農商銀行積極搭建數字網格體系,繪制縣域金融地圖。“我們劃分農村陣地責任田,建立427個基礎村居網格,以‘戶籍地、居住地、經營地’三地為原則,將全縣102.4萬戶客戶劃分入格,實現一村一圖、一戶一檔。支行發揮屬地作用,對接鄉鎮、站所和村居,獲取全量戶籍清單、村居門牌清冊、城鄉醫保參保數據等屬地信息121萬條。”該行業務管理部總經理周良景說。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并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整合工商、稅務、農業等部門數據,為銀行提供更全面的客戶畫像,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強化信用風險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識別、計量和預警機制,精準評估農村客戶信用狀況。
科技提升服務效率
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高,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缺乏合格抵押物。為打通融資堵點,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工具作用,促進數字金融發展,通過科技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效率。“金融科技和信息技術應用場景的擴大,從工具和手段上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金融機構用好金融科技等新工具和新手段,能夠解決農戶和農村經營主體信用評級不充分、抵押品缺乏等難題。”謝玲紅說。
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銀行、遠程銀行等業務得以廣泛應用,有效降低了農村金融服務成本。有研究機構測算,我國手機銀行業務成本是面對面處理業務所需成本的五分之一左右,是網點和代理點成本的三十五分之一。隨著移動數字技術的發展,基于手機端金融服務可得性大大提升。婁飛鵬說:“需要夯實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渠道,推動貸款申請、審批、發放全流程線上化,擴大金融服務覆蓋半徑,讓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通過手機完成轉賬、繳費、養老金領取等操作,更好地發揮移動支付的便利性,減少農村居民對物理網點的依賴。”
農業銀行積極應對技術變革加速演進,加快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王志恒介紹,農業銀行以《中國農業銀行“人工智能+”創新實施綱要》為框架,加快“AI+”規模化應用,目前已經在智能客服、智能營銷等多個場景落地人工智能應用。圍繞為經營賦能、為基層減負,以項目化方式繼續深化數據在精準營銷、風險防控、管理創新等方面的應用。發布手機銀行10.1版,優化“手機銀行+移動營銷”線上線下全鏈路業務流程,持續強化對客金融服務能力。
金融機構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提升產品和服務數字化水平,大大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效。郵儲銀行自貢市分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產品經理劉娟說:“種植養殖行業長期受限于經營特性面臨融資困境。一方面,多數農戶缺乏符合銀行要求的規范抵押物,傳統貸款申請門檻較高;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常規貸款期限與用款需求難以匹配,制約著農戶擴大生產、升級設備的步伐。我行調研農業經營主體實際需求,依托大數據風控技術,創新推出‘農牧貸’產品,將信用作為核心授信依據,無需客戶提供抵質押物,同時靈活設置貸款期限,最長可達3年,契合種植養殖客戶的資金使用周期,有效解決種植養殖客戶普遍面臨的無規范抵押物、用款周期長等融資痛點。”
董希淼表示,未來商業銀行還可以針對農村市場特點開發數字信貸產品,實現涉農信貸流程線上化與業務自動化,以滿足農村地區經營主體“短、小、頻、急”服務需求。通過將新技術嵌入農產品生產、交易、加工、物流、倉儲等環節,與農業供應鏈物流、商流、資金流深度融合,實現金融服務對農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精準滴灌。
來源:中國經濟網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