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一輛車身貼著“中國碰撞維修技術中心”的汽車演示了一項技術,該技術能夠在電池熱失控的時候,將電池拋出車身3-6米外,實現車電分離。有消息稱,“中國碰撞維修技術中心”與均勝電子聯合推出了這項電池彈射技術。該視頻引發爭議,有網友稱“把活命留給自己,把災難彈射給眾人”“死道友不死貧道”。
均勝電子回應稱,他們與“中國碰撞維修技術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開發協議。而據調查,所謂“中國碰撞維修技術中心”屬于麥特集團。但“中國碰撞維修技術中心”并無工商備案信息。麥特集團公司的電話,要么無人接聽,要么為空號。
應該說,電動車電池安全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關機構和車企開展電池安全技術研究,尋求電動車安全解決方案,其初衷值得肯定和鼓勵。但電池安全技術研究,應該有安全倫理評估,否則會出現網友戲說的“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窘境。
該項技術演示所引發的最大倫理爭議,在于其展示了將重大安全風險從車內轉移至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如果這種技術為電池彈射設置了觸發的前提條件,比如在專業賽道或無人開闊地帶才可以彈射,其出發點或許可以理解。但若是熱失控電池無條件彈射,顯然是不可接受的。網友的批評,就是對那種無條件彈射熱失控電池技術的警惕與質疑。
技術探索存在風險。一項創新性技術研發的背后,責任主體一定是清晰的。但該項電池彈射技術,其責任主體卻模糊不清。均勝電子回應不存在合作,“中國碰撞維修技術中心”查無工商備案,麥特集團電話不通……同時,也沒有人出面說清這項技術的可靠性、成熟度以及是否存在安全倫理問題,這反映出對新興領域前沿技術研究及演示進行規范與引導的必要性。
歸根結底,電動車電池安全技術的根本出路,應在于持續提升電池本體的安全性與系統的可靠性,如強化電池包結構、完善熱管理預警與阻隔機制等,力求將風險降到最低。我們并非要全盤否定“彈射”等極端情況下的應急思路,但其研究必須建立在絕對可靠的安全前提之上。核心原則應是,技術的應用邏輯必須讓位于公共安全的優先性。一項應急措施只有在確保不會對他人造成二次傷害的前提下,才具有倫理上的正當性。
創新固然可貴,但失去倫理約束的技術路徑容易偏離正軌。熱失控電池彈射爭議,警示了相關技術研發部門,任何技術創新的價值,都應評估公共安全風險。否則,當電動汽車彈射出熱失控電池時,也等于彈射掉了安全倫理和公共安全責任。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