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廿六日,秋雨如酥。我們隨安康媒體采風團的車隊,駛向秦嶺南麓深處的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鎮。雨刷器在車窗上劃出扇形的水痕,群山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像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
前河古院:雕梁畫棟見匠心
行至前河村,雨中的喻家院子更顯沉靜。馬頭墻的翹角挑起雨絲,青瓦上的苔痕泛著水光。撫過墀頭上斑駁的“十字歌”彩繪,指尖仿佛觸到清代匠人的溫度。七寡婦建院的傳說還在老宅間流轉,而那座三院相連的盛景,雖只剩中北兩院,但青石臺階上光滑的凹痕,仍在訴說著百年來的晨昏。
不遠處的王家院子門樓,堪稱微縮的藝術館。牡丹層疊綻放,蓮瓣含露低垂,三層飛檐上的祥云紋,纖毫畢現處可見當年工匠的虔誠。七旬屋主倚門笑談:“這椽子上的金漆,我爺爺那輩還見過哩!”
馬河新聲:古村活化見真章
轉至馬河村,雨漸疏落。陳家院子的青石天井里,積水倒映著雕花門楣。聽講解員講述“馬慌溝”的典故,恍見明代盜馬人在此結廬墾荒的身影。古驛道的拴馬石棱角已磨圓,而新修的研學工坊里,年輕人正用竹編手藝編綴現代鄉愁。
在村史館翻看老照片時,偶遇返鄉創業的張姓青年。他放棄城里的工作,回來將祖宅改造成民宿:“這些老柱子每道裂紋都是故事,我想讓更多人觸摸到真實的鄉村脈搏。”他指著重煥生機的染坊說,去年接待的寫生團隊,讓村民的土特產銷售額翻了兩番。
歸途沉思:守正創新謀新篇
返程車上,攝影師小陳展示捕捉的細節:瓦當的獸面紋,木窗的萬字格,還有村民笑臉上的皺紋。“這些活著的記憶,比任何博物館陳列都動人。”她感嘆。文旅局的同志接過話頭:“我們正在規劃環線旅游巴士,明年再來,就能住進改造后的傳統民宿了。”
雨歇時分,夕陽從云隙漏下金光,正好照亮山腰“人不負青山”的朱紅題字。譚壩的古村落保護,恰似這雨后的青山——既留住千年的骨骼,又生出新時代的枝葉。這份厚重與鮮活的交融,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陳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