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輛粵R牌照(清遠)的法院警車出現在150公里外的廣州山姆超市停車場,駕車女司機身著生活裝,被網友質疑私用公車占用工作時間購物。9月26日,廣東省英德市法院發布情況通報表示工作人員利用公務期間的便利駕車前往超市購買私人物品,屬于公車私用,且未按規定著裝駕駛警車,違反了公務用車和警車使用管理相關規定。接下來,我院將依規依紀對相關人員作出嚴肅處理。
警車作為司法權威的象征,其不當使用直接損害司法公信力。而今,法院警車現身山姆,看似是“順路”小事,實則危害深遠,不僅影響警察隊伍形象,更令政府公信力蒙羞。面對負面輿情,涉事部門快速調查并及時通報,明確其公車私用的違紀行為,不護短、不遮掩的態度及雷厲風行的作風,最大程度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值得肯定。
公車私用是“流動的腐敗廣告”,車開到哪里,黨和政府的形象就損害到哪里。法院警車現身山姆,涉事人員不僅公車私用,還違反《警車管理規定》中“駕駛警車時應當按照規定著制式警服”的要求,這種對規定的雙重漠視,暴露了個別公職人員職業素養的欠缺和紀律意識的淡薄,是監管缺失錐心的痛,拉響了加強監管的警報。
“公車私用”背后實則是特權思想的根深蒂固。而鏟除公車私立的土壤,還需打好“組合拳”。首先,強化制度約束,嚴格落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管理辦法》等規定,完善派車登記、節假日封車等制度,對公車使用實行全程留痕,讓每一次出行都有據可查;其次,引入科技監管,通過安裝GPS定位系統、建立公務用車監督平臺等方式,實現實時監控;再次,加強監督問責,既要發揮群眾和媒體的監督作用,暢通舉報渠道,給公車噴涂明顯標識便于群眾監督。最后,高揚處罰的利劍,對違規行為“零容忍”,一律嚴肅處理,不搞“下不為例”。只有讓制度長牙、紀律帶電,才能確保公車姓“公”不姓“私”,維護公眾對公權力的信任。
公車改革非一日之功。此次警車現身山姆事件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部分公職人員紀律意識的淡薄,也反映了公車監管的短板。唯有將公車使用置于陽光下,讓每一公里公務軌跡都經得起檢驗,才能杜絕“車輪上的腐敗”。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