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25年9月29日,安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即將施行的《安康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進行解讀。安康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來顯耀、市文化和旅游廣電局副局長王曉紅、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朱紀鵬、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二級調研員楊毅軍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立法背景:破解保護難題,固化實踐經驗
來顯耀介紹,《條例》于2025年7月30日經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將于9月30日正式實施。安康作為鄂豫陜、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但當前仍存在保護機制不健全、內涵挖掘不深、展示方式單一等問題?!稐l例》的出臺旨在通過法治手段固化現有保護經驗,破解發展瓶頸,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用好紅色資源”的部署要求。
立法亮點:構建全鏈條保護利用體系
《條例》共六章三十七條,突出四大特點:
一是建立調查認定機制,通過普查、評估、動態名錄制度實現“應保盡?!?;
二是實行分類分級保護,明確原址保護原則,規范修繕流程,禁止破壞性利用;
三是推動活化利用,鼓勵紅色旅游、教育實踐與文創融合,嚴禁低俗化開發;
四是明確部門職責,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協同格局。
資源稟賦:197處革命遺址見證光榮歷史
朱紀鵬指出,安康現存革命遺址197處,涵蓋紅軍活動遺址、抗日武裝舊址、烈士紀念設施等五類。其中牛蹄嶺戰役遺址、廖乾五故居等11處遺址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影響。這些資源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載體。
創新實踐:“小切口”立法突出安康特色
王曉紅表示,《條例》聚焦地方實際問題,提出紅色資源保護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等多規銜接,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其“小快靈”立法模式對全國紅色遺存保護具有示范意義。
保護成效:提質改造與宣教并重
楊毅軍介紹,近年來爭取專項資金2000余萬元,完成37處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整修和江口、旬陽烈士陵園提質改造。成立77人英烈故事宣講團,開展“五進”活動300余場,年均祭掃群眾超9萬人次,全社會崇敬英烈的氛圍日益濃厚。
下一步,安康市將推動《條例》落實與宣傳、國土空間等規劃協同,強化紅色資源系統保護與創新利用,讓紅色基因賦能高質量發展。
編輯/陳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