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頂住基金凈值下滑的壓力,消費主題基金在擴大和更新消費行業定義范圍后,業績開始變得不同。
近期,公募抱團重倉的消費股走勢低迷、調整壓力頗大,但不少主動權益消費基金乃至被動投資的消費ETF卻走出不俗的凈值曲線,其背后邏輯正是基金合同對消費指數的定義范圍更新,部分消費ETF所跟蹤的指數權重幾乎清一色為科技股,一些消費基金則將軍工股、半導體、創新藥列入消費行業,使得消費主題基金從投資范圍上高度接近科技基金,也反映出科技正成為市場的硬核邏輯與共識。
消費指數掛鉤科技
今年8月11日,北京一公募推出的港股消費ETF正式成立,截至9月28日,該產品在運作約50天的時間內仍有1.3%的虧損。與此同時,另一只港股通消費ETF期間的收益率卻達到7.3%。兩只港股消費ETF在同一時間內出現近9個百分點的業績差異。
“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基金經理以及指數如何認定消費。”北京一位公募人士表示,消費的定義是相關基金產品發生業績差異的核心原因,今年以來市場的主線邏輯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硬核科技,若將科技股涵蓋在消費賽道定義,這會提高消費基金的業績排名和收益率。
港股消費ETF所跟蹤的消費指數為大眾印象中的消費,科技與互聯網在其中占比低。而另一只港股通消費ETF所跟蹤的消費行業指數,全稱為中證港股通消費主題指數,高度接近科技互聯網行業指數,其前十大重倉股包括騰訊、阿里巴巴、比亞迪、泡泡瑪特、快手、小鵬汽車、理想汽車,扣除權重占比不足4%的泡泡瑪特,其他9只權重股全部為科技制造、人形機器人、AI應用互聯網公司,9大硬核公司在指數中的權重占比超過70%。
將科技股納入消費行業指數的做法,或讓相關ETF對沖消費股調整產生的凈值影響。例如,公募抱團重倉的港股老鋪黃金、蜜雪集團、巨子生物、固生堂、布魯可等新消費龍頭,近期股價已出現一波20%至50%的下跌,而當消費指數納入越來越多的科技股,也使得相關行業指數ETF的走勢更為堅挺。
消費基金更新行業范圍
除了跟蹤指數的ETF基金,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也根據基金合同繞開狹義上的消費,并發揮投資能動性。
在消費行業估值整體收縮的背景下,借助科技股提升業績成為不少消費基金經理的核心策略。今年以來,多只消費主題基金利用產品合同范圍的靈活性實施賽道更替。例如,國融滬港深大消費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達58.56%,這一業績或與該產品擴大消費的定義有關,基金的核心重倉股幾乎清一色指向人工智能、半導體芯片、AI醫療、互聯網巨頭。這一操作也與該基金今年6月底更新的招募說明書有關,該說明書當時解釋什么是大消費的定義,所羅列的大消費賽道幾乎涵蓋所有熱門行業。
當新消費也在創新藥、科技股行情中面臨虹吸壓力時,新消費行業基金也不得不通過突破行業定義,來實施對沖與業績提升。例如,中銀鑫新消費成長基金的凈值彈性更加接近科技主題基金,這與其重倉股覆蓋范圍有關,截至今年6月末,這只新消費基金主要重倉半導體、軍工、多晶硅材料等,多只軍工股股價強勢上漲,顯著提振了這只新消費基金的業績。
此外,南方消費升級基金、長城消費增值等基金,均因行業定義的擴大提升了產品的業績和吸引力。南方消費升級基金在重倉股中加大硬核科技的配置,突出了電動車、電池等熱門賽道的業績貢獻;長城消費增值等基金也因人工智能提升產品的業績彈性,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長城消費增值基金將前十大重倉股全部安排為AI醫療公司。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招募說明書,長城消費增值等基金對消費的定義較為寬松,涵蓋科技股、醫藥股、信息技術、汽車股甚至地產股,這為消費基金重倉AI醫療提供了合同依據。
科技主導投資仍在強化
基金經理擴大或延展消費的定義,與當前市場共識及行業需求差異有關。
“最新公布的宏觀數據顯示內需仍相對較為疲弱,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正從主題投資走向主導產業投資。”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魏鳳春認為,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4%,增速較7月略有回落,表明消費市場仍在調整階段。而另一方面,近期人工智能消息層出不窮,風險資產可能勢如破竹,通過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引發硬件革命并促進經濟增長,已成為股票市場的硬核邏輯。
華南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則認為,選股的核心策略依然是突出科技特色,并規避或淡化消費賽道,消費股在當前環境中處于估值收縮階段,且未形成市場共識,而市場的核心共識是估值不斷擴張的科技股,估值擴張與收縮反映景氣度的巨大差異,代表相關資產需求旺盛與需求不足的現實。
長城基金認為,中長期來講,市場上行的核心動能是無風險利率的下行及經濟新舊動能切換帶來的資產重估。在制造業“反內卷”的背景下,企業盈利有望持續改善。因此,短期波動或不改中長期趨勢,更應把視野放在符合時代、產業趨勢及出現邊際變化的投資上。從投資思路上看,在內外部環境持續改善的基礎上,市場風險偏好或仍將維持在高位,事件驅動、景氣度驅動的交易特征有望持續主導市場。當前市場交易結構較為清晰,形成了“科技—指數—成長風格—事件驅動”的邏輯閉環。
(稿件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