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與設施農業一體化改造。財政貼息與專項債資金同步發力,一系列政策舉措為設施農業更新注入強勁動力。這些年,我國設施農業向規模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開展智能溫室、節能灌溉、水肥一體等領域設施更新,有效提升了現代農業生產效率。然而,設施更新改造資金需求大。更新改建后,經營主體的流動資金短缺問題較為普遍。為此,亟需推廣農業設施抵押貸款試點,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設施農業更新傾斜,助力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設施確權頒證是破解經營主體抵押資產不足難題的重要舉措。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原則,通過確權頒證賦予農業設施明確的物權屬性,使其具備作為動產進行融資抵押的條件,拓寬了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在安徽部分試點地區,大棚、豬舍、冷庫等農業設施“上戶口”后都成了抵押物,更多農業經營主體享受到“有權可抵、有物可押、有資可用”的金融便利。
多地還創新抵押融資模式,創新農業設施抵押貸款服務模式。寧夏平羅的經營主體可利用大型機械、農業保險保單等有效資產與農業設施“捆綁抵押”,解決了農業設施單項資產抵押融資額度受限的難題;江蘇沭陽推出“抵押+擔保”“保險+抵押+擔保”創新模式。金融機構依托確權登記體系,建立“資產評估、抵押授信、處置流通”閉環管理機制,既可與農業擔保公司分攤違約風險,也能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上以轉讓、入股、租賃等方式處置抵押資產,增強了農業設施抵押貸款的可持續性。
當前,農業設施抵押貸款尚處于試點階段,在推廣中還面臨經營主體金融素養不足、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不高、風險處置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應加快推進農業設施確權頒證改革,健全抵押貸款長效機制,完善風險分擔體系,為設施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提供更加堅實的資金保障。
堅持自愿申請與設施用地一致性原則,明確確權受益主體,確保農業設施產權“能確則確、應頒盡頒”。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農業設施市場化估值與測繪評估,降低經營主體抵押物自估成本,提升抵押貸款可操作性。探索建立省級信息化服務平臺,加強設施農業融資供需信息管理,提高金融資源匹配效率。采用“以獎代補”方式,鼓勵經營主體參與確權頒證,并加大農業設施抵押貸款政策宣傳力度,加強財務管理培訓,提高經營主體融資意愿和金融素養。
支持金融機構將農業設施抵押貸款納入普惠金融體系,優化信貸評估機制,提高單筆授信額度。建立農業設施抵押貸款分級分類激勵政策,根據金融機構年度貸款增量分檔設立獎補資金,激發金融機構授信活力。推動金融機構與地方金融中介組織加強信息共享,提高信貸投放精準度。支持金融機構聯合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開展設施資產評估,合理確定抵押價值。鼓勵金融機構拓展循環貸款業務模式,探索“投貸聯動”在設施農業抵押貸款中的示范應用,加大政策性貼息支持,健全抵押貸款長效機制,為現代設施農業更新改造提供更加靈活、高效、可持續的融資服務。
規范抵押農業設施用地剩余經營期限及抵押期內設施使用權限,確保融資供需雙方在達成意向后,通過產權交易平臺在線登記,規范抵押融資行為。將農業設施抵押貸款納入農擔風險補償資金池,支持政策性擔保機構為經營主體提供增信,減少反擔保要求,全面推行“見貸即保”“出險即償”。以縣域為單位設立“助保金”,針對存貸比高、資金緊張、農業設施抵押貸款業務量大的金融機構提供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專項再貸款。對以企業主或主要股東名義承貸、專用于設施農業更新改造的貸款項目,可參照城鎮中小企業風險處置方式,優化利益相關方風險補償比例,確保農業設施抵押貸款業務穩健運行。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