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不少人的過往認知中,動畫產業多是以呈現在熒屏上的動畫片為主,受眾也以兒童居多。但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與之相關的新概念——泛動畫產業被頻頻提及,業內分析機構稱其或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泛動畫產業是什么?“泛”又意味著什么?它和傳統動畫相比,呈現出哪些新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北京市廣電局、北京市西城區委區政府主辦的2025北京動畫周“泛動畫產業精品創作論壇”上,業界專家代表圍繞“數字藝術賦能泛動畫產業發展”這一議題深入探討,就泛動畫產業如何實現精品化創作、構建產業鏈接模式以及培育專業人才等問題聚力獻策。
“動畫產業已經從單一的娛樂形式演變為涵蓋游戲、影視、文旅、教育科技等多領域的泛動畫生態。”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新星分享說,《長安三萬里》《哪吒》《浪浪山小妖怪》等國產動畫不斷破壁出圈,不但帶動了文旅市場的融合發展,更推動了IP開發、玩具及周邊制作,主題公園等全產業鏈的延伸與增值。“這不僅是產業形態的變革,更是文化生產力的重塑。”
黑弓BLACKBOW品牌總監江珊進一步闡釋:“‘泛動畫’并不是傳統動畫范圍的擴張,而是新媒體革命下文化和科技、藝術產業基因重組的新模式。”在她看來,泛動畫產業也是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相互滲透的一個產物,其核心價值就在于打破了單一領域的邊界,既能夠以動畫技術去激活文化內涵,又能夠以藝術表達鏈接多元產業。
的確,泛動畫產業突破了傳統動畫范疇,延伸至游戲、虛擬偶像、沉浸式影像、AI生成內容等多領域,形成了跨媒介、跨領域的融合生態。數據顯示,北京動漫影視產業已培育出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的完整產業鏈。2024年,更是以總產值1203.09億元、同比增長11.64%的成績穩居全國首位。從技術研發、創意孵化到制作發行與衍生開發,正構建著全周期繁榮的產業圖景。
如此場景,背后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近年來,在政策引導下,“動畫+”的理念正成為現實,動畫與文旅融合,讓數字內容走出屏幕;動畫與教育結合,創造新的知識傳播方式;動畫與消費碰撞,催生盲盒、手伴等新興業態。這種跨界融合不僅拓展了產業邊界,更為文化消費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樣,技術創新是泛動畫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江珊在分享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雪五環項目時就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我們沒有將其視為單純的視覺視效制作,而是通過泛動畫技術實現了文化IP到技術架構再到產業遺產三層的跨界融合,最終形成了數字文化遺產的模式。”
在人才培養方面,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肇辰認為,隨著泛動畫產業的不斷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滿足行業的需求。“因此,培養學生的敏捷性、可塑性、適應性,這是面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要求。”丁肇辰以“設計馬拉松”活動十年的探索經驗舉例說,這一活動通過24小時不間斷創作,培養了學生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這種產學研結合的模式,為泛動畫產業培養了大批復合型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新國風”內容的創作與運營是當前泛動畫市場的熱點之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優酷動漫副總經理宋鵬凱對此表示,在市場推廣方面,動漫內容已上升為平臺僅次于劇集的第二大品類,周均覆蓋6億人次。平臺將積極支持“新國風”作品的創作和推廣,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泛動畫內容。他也呼吁業內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新國風”品牌。
中國美術學院動畫與游戲學院副院長宣學君則從游戲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國潮未來主義的創作邏輯,認為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能夠打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泛動畫作品。他表示,游戲美術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這種創作理念為泛動畫內容出海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宣學君的觀點為國漫出海提供了重要啟示。在當前文化出海的大背景下,如何讓中國故事被世界理解和接受,關鍵之一是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的交匯點。國潮未來主義正是這樣一種融合模式,其既保持了中華文化的內核,又采用了國際通行的視覺語言和敘事方式,為泛動畫內容的國際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
在騰訊視頻動漫少兒版權引入&發行負責人高博看來,國漫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首先需要注重品質提升和文化內涵的挖掘,進而擁有核心粉絲,其次形成成熟的全球發行網絡和跨媒體運營的能力,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渠道。他認為,頭部效應能以點帶面擊穿國際市場,提升整個行業的認知水平。
泛動畫產業的發展已不再是單一企業或機構的獨角戲,而是需要政府、企業、院校、平臺多方協同的系統工程。正如江珊所言:“泛動畫產業并不是技術的附庸,也不是文化的裝飾,而是真的能夠讓中國文化活起來、走出去、留下來的核心力量。”可以看到,一個多元共生、融合發展的產業新生態正在建成。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