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七月,張?zhí)焱ㄓ宜模ьI學生前往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xiāng)采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一位民間藝人的去世,就意味著一座博物館的消失。”這句話,如同一記警鐘,回蕩在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張?zhí)焱铰牟煌5奶镆爸飞稀?0余年來,她穿越北方的草原、森林、雪原,深入內(nèi)蒙古、黑龍江、新疆的偏遠村落,奔走于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將挖掘、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民族音樂視為堅定的信念與神圣的責任,毅然投身于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她在雪夜中記錄達斡爾族老人的低吟,在篝火旁采集鄂溫克族的絕唱,在森林中聆聽鄂倫春族“贊達仁”的回響,累計收錄了上千首瀕危曲目,建立了豐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數(shù)據(jù)資源庫,并積極推動這些深藏于鄉(xiāng)野的瑰寶走進高校課堂,走上國家級舞臺,進入現(xiàn)代人的生活視野。在張?zhí)焱磥恚褡逡魳肥且徊苛鲃拥氖吩姡休d著民族的歷史記憶、情感表達與文化基因。讓民族音樂的生命力在更廣袤的土地上延續(xù),不僅意味著記錄下一個個瀕危的音符,更是在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當許多人選擇避暑休閑時,張?zhí)焱奶镆肮ぷ鲃倓倖⒊獭=衲?月,她深入黑龍江省赫哲族聚居村落,記錄即將失傳的“伊瑪堪”說唱和“嫁令闊”曲調(diào);8月,她再次帶領學生穿行于大興安嶺深處,輾轉多個村鎮(zhèn),采訪鄂倫春族非遺音樂代表性傳承人。10天時間里,她和學生們搶救性錄制了120多首傳統(tǒng)歌曲,訪問了20多位民間歌手。這樣的寒暑期“采風度假”,已成為她生活中雷打不動的節(jié)奏。從獨自背著行囊和設備穿梭邊疆,到如今帶領來自多所高校的學生組成規(guī)模化團隊,張?zhí)焱奶镆爸芬炎吡?0余年。她的足跡遍布達斡爾族的4個方言區(qū)、鄂溫克族的3個部落、鄂倫春族的5個聚居地、赫哲族的4個分居地,跨越了內(nèi)蒙古、黑龍江、新疆、廣西等20余個省區(qū)市。“很多地方去了多少次,連我自己都記不清了”,她笑著說,“這些地方散落著中華民族最珍貴的音樂基因。”
“讓每個民族的歌聲都被聽見。”這句話,張?zhí)焱Uf,也常在她心間回蕩,這是她二十年如一日奔走于田野之間的使命之源。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雪夜,她用心聆聽達斡爾族老人用滿語吟唱古老的“烏春”;在敖魯古雅,她沉浸在鄂溫克族百歲老人面對篝火輕唱憂傷的《毛敖吉坎》中;在大興安嶺深處,她細細品讀鄂倫春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沙啞的“贊達仁”唱述的心聲。在張?zhí)焱磥恚@些沒有樂譜、沒有文字記載的旋律,“是比青銅更堅硬的史書,是比石碑更永恒的銘刻”。20年間,她采訪千余人次,錄制上千小時音視頻資料,收集大量曲譜、手稿、圖片、絕版出版物。在她千萬字的調(diào)研筆記里,在她常年奔波忙碌的日夜里,每一個音符都被注入了搶救和傳承的重量。“這一切,都是為了給這些有語言無文字的民族留住那些寶貴且不可復制的音樂遺產(chǎn),還有那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記憶。”
2023年底,張?zhí)焱鞒值膰疑缈苹鹄溟T絕學研究專項《中國東北無文字少數(shù)民族民歌數(shù)字化整理及傳承機制研究》正式啟動,于是,她開始對赫哲族的“嫁令闊”和“伊瑪堪”進行閉環(huán)調(diào)查。“結果令人憂心,赫哲族傳統(tǒng)音樂已是瀕危中的瀕危了。”她決心做一名赫哲族傳統(tǒng)音樂的“考古隊員”。在未來,錫伯族的民歌與貝倫音樂也等待她的團隊去記錄。回顧20余年田野之路,張?zhí)焱钌铙w會到音樂理論家趙宋光所說的“田野里的學術生長點”的深意:“它不在論文里,而在草原上,在森林中,在江河里,在廣袤的大平原上,更在一代代人的接力里,在每個民族都能為中華文化貢獻獨特價值的自覺與自信中。”
在張?zhí)焱磥恚窀杞^不應是博物館中靜默的標本,而應是“能呼吸的活態(tài)文化”,它應當在傳播、教學與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生命力。多年來,張?zhí)焱闹惺冀K縈繞一個重大問題:“如何讓這些珍貴的音樂發(fā)揮最大價值?如何把多年采錄的傳統(tǒng)民歌,既交給國家,又還給民族?”她深知,搶救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讓這些音樂真正回歸生活,融入文化,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張?zhí)焱e極推動民間音樂走出田野,通過演出、展覽、講座等多種形式走入大眾視野。她向文化和旅游部系統(tǒng)匯報學術理念與實踐方案,同時聯(lián)系人民音樂出版社。在多方支持下,她獲批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歌從田野來: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民間音樂瀕危搶救項目——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以“視頻+文字、線上+線下”融合形式推出成果。該項目聚焦演唱、演述、歌舞類音樂,收錄了包括鄂溫克族百歲馴鹿老人瑪力亞·索、鄂倫春族最后的女薩滿關扣妮、達斡爾族“烏春”代表性傳承人斯芹掛等56位歌手的350首珍貴民歌,以高清視頻方式原真保存。“他們最珍貴的歌聲,已被我們完整保留并傳播。”張?zhí)焱缡钦f。
與此同時,張?zhí)焱谛@中開辟出傳承的新路徑。在中國音樂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她創(chuàng)辦了“新山歌社”,希望讓學生理解“民歌不是凝固的標本,而是依然活躍的文化實踐”。她帶領學生學唱蒙古族長調(diào)、達斡爾族“扎恩達勒”、壯族《敬酒歌》、羌族“郎巴”,以及北京民歌、左權民歌、新化山歌、陜北民歌等,這些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民歌在教室與舞臺上回響,交織成多元一體的中華和聲。她還積極推動這些珍貴的民間音樂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多次帶領學生在國家大劇院舉辦民歌講唱會。當商城民歌、高淳民歌、桑植民歌的老藝人們站在聚光燈下,臺下掌聲雷動時,張?zhí)焱哟_信:傳承不是單向輸出,而是民間與學院、田野與舞臺之間的雙向奔赴。今年教師節(jié),她的事跡入選了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與新京報社聯(lián)合推出的“我的寶藏老師”系列報道,成為10位首都高校教師代表之一。
通過“教學、展演、出版”三位一體的傳承與傳播,張?zhí)焱尮爬系拿窀柚匦鲁蔀橐环N“能呼吸的文化”,在年輕人的傳唱中、在大眾的聆聽中、在文化的對話中持續(xù)生長。正如張?zhí)焱f:“文化的根脈,從來不是靠封鎖保存的,而是在每一課教學、每一場演唱、每一次傾聽中,得以真正延續(xù)。”
民族音樂,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瑰寶,更是聯(lián)系各民族人民心靈、凝聚共同體情感的文化紐帶。張?zhí)焱冀K堅信,音樂具有跨越語言與地域的共情力量,能夠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搭建溝通的橋梁,在個性中見出共性,于多樣中達成認同,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動能。
這一信念,源于田野與講臺之間無數(shù)動人的時刻。她依然清晰記得,首次走進中國音樂學院課堂的蒙古族老藝人,手撫馬頭琴,指尖微微顫抖,聲音中帶著激動:“我一輩子沒進過大學,更從沒想過,我們草原上的歌聲,也能回蕩在這里。”當學生們跟隨他的琴聲與歌唱輕聲相和,老人眼中閃爍的,是一種被理解、被珍視的光芒,是源于文化認同的溫暖。那一刻,真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音樂中共同跳動的情感脈搏。
她的學生中,有來自鄂溫克族的姑娘、達斡爾族的小伙兒、在牧區(qū)長大的蒙古族青年,也有從山東、江蘇、河北來的漢族學生。張?zhí)焱畮ьI他們走向田野深處:少數(shù)民族學生用母語與老一輩歌者親切對談,喚醒深植于血脈的文化記憶;漢族學生肩扛設備,在風雪中跋涉記錄,以行動傳遞跨越民族的珍視與支持。盡管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他們卻因音樂相聚、因文化相融,在共同的使命中結為知音同行。
如今,張?zhí)焱囵B(yǎng)的近20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已成長為音樂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有人正在撰寫達斡爾族音樂的博士論文,有人系統(tǒng)性整理北方人口較少民族的民歌遺存,更有學生畢業(yè)后返回家鄉(xiāng)投身于民族地區(qū)的文化建設和教育傳播。這些成就背后,是張?zhí)焱氈碌年P懷與堅定的支持。她為因蒙漢語法差異而寫作困難的蒙古族學生逐句修改論文,始終小心呵護每一位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民族情感。
課堂之外,張?zhí)焱粩嗵剿饕魳吩诖龠M民族認同與情感共鳴上的更深層價值。她開發(fā)了《民歌中的紅色記憶》思政課程,以民歌為載體,講述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自2019年4月起,她在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連續(xù)策劃推出系列民歌講唱會,尤其聚焦北方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典作品。當烏珠穆沁部族古老的長調(diào)《寶拉根杭蓋》蒼茫響起,當達斡爾族民歌《心上人》抒情展開,觀眾聽到的不僅是對草原的禮贊、對大自然的感恩,更是對民族團結的深切謳歌與對中華民族未來的美好憧憬。
“音樂的本質(zhì)是溝通和共情。”張?zhí)焱f,“當我們?yōu)橐粋€民族的歌聲感動,當我們因一段旋律而相連,文化的共同體便自然生長。”張?zhí)焱冀K相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依靠政策引導,更源于發(fā)自內(nèi)心的文化認同與情感聯(lián)結。而她愿意做那個搭建音樂之橋的人——讓每一首民歌都被聽見,讓多元燦爛的文化聲音,共同匯成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和聲。
來源: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