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多個平臺被約談,一批千萬級網紅被處理。這場及時雨,不僅落在了整治網絡亂象的軌道上,更引發了人們對網絡“情緒生意”的深刻反思。
情緒本是人們最真實的感受,無論疲憊、煩惱、憤怒還是委屈,都值得被看見、被尊重。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利用網絡平臺適當表達和宣泄情緒,本無可厚非。然而,當情緒被惡意操弄,被肆意放大和歪曲,成為煽動對立、制造戾氣的工具時,便已走向了反面,有百害而無一利。
無須諱言,當前的網絡生態中出現了一種怪象:一些刻意挑動負面情緒的短視頻動輒收獲百萬閱讀;一張圖片、一段來路不明的視頻就能掀起輿論狂潮。“情緒”儼然成了最大的流量密碼。一些深諳此道的賬號乘機“暴力起號”,甚至形成了營銷“流水線”。這種將情緒包裝成“生意”的現象,正悄然污染著網絡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臺利用算法,將負面情緒精心包裝成“社會熱點”,源源不斷地投喂給“偏好用戶”。在這場以情緒為燃料的盛宴中,平臺攫取了流量和利益,而被操控的網民卻沉浸在算法預設的軌道上,不斷強化偏執認知,最終淪為平臺收割的“韭菜”。這種披著“我懂你”外衣的情緒操控,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和迷惑性。
長期沉浸于單一情緒的影響中,人們難以接觸異質信息與多元觀點,逐漸形成了“情緒繭房”。這種繭房不僅構筑了圈層邊界,更導致“單向度”思維模式的固化,使人喪失共情能力,缺乏辯證思考。情緒泛濫往往演變為群體對立,網絡空間中頻繁引發的性別對立、代際沖突,背后都有“情緒繭房”的推波助瀾。這些負面情緒正從虛擬空間向現實生活蔓延,致使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只相信情緒和感覺,公共討論非黑即白,社會共識難以達成,撕裂風險不斷加劇。
整治“情緒生意”,平臺責無旁貸。用戶擁有情緒是合理的,平臺追求商業價值也無可厚非,但必須守住底線:不煽動對立、不制造仇恨、不傳播虛假信息。平臺應當優化算法邏輯,主動打破同質化推薦,建立網絡空間的“對話規則”,鼓勵多元表達,倡導基于事實與邏輯的理性討論。同時,要加強內容審核,對刻意挑動情緒、制造對立的“標題黨”“情緒黨”賬號進行限流或封禁。近日被封禁的網紅“戶晨風”提出“蘋果精英論”,將手機品牌與社會地位掛鉤;被稱為“避雷姐”的網紅發布涉嫌虛構的旅游體驗視頻——這些案例都是平臺應當警惕的類型。
對個體而言,培養對“情緒生意”的“免疫力”同樣重要。不要過度沉迷社交媒體的“精準投喂”,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要多問一句“這是真的嗎”“是否有其他視角”,重塑判斷和思考的主體性。網民既是網絡空間的“使用者”,也是網絡環境的“守護者”,應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保持獨立思考,理性發言,遏制住自己的“流量沖動”,對“情緒生意”做到“不轉發、不點贊、不關注、會舉報”,讓那些靠挑動負面情緒牟利的“黑手”失去生存的土壤。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此次“清朗”專項行動,既是對網絡亂象的“大掃除”,也是對社會共識的“再凝聚”。封禁違規網紅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構建長效機制,防止“情緒生意”死灰復燃。唯有平臺擔負起社會責任,網民提高媒介素養,我們才能共同織就一張防護網,讓那些靠挑動負面情緒牟利的“黑手”失去生存的土壤,還網絡空間一片天朗氣清。
“情緒生意”當休矣,這不僅是對網絡環境的凈化,更是對社會心態的正本清源。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