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假期將至,各地旅拍服務迎來又一波熱潮。近年來,旅拍憑借獨家定制的“旅途記憶”,成為文旅市場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2024年,2500多萬人次的消費需求,撐起了旅拍市場接近400億元的新賽道。
從大理蒼洱大道的湖光山色,到重慶洪崖洞的璀璨夜景,從敦煌“飛天”的絲路風情,到古城西安的盛唐氣象,在許多熱門景區,旅拍已成為旅行體驗的“必選項”。這種新型旅游消費形態,不僅成為連接游客與城市文化的紐帶,而且成為展現地方特色民俗的重要窗口。
伴隨著“旅拍熱”持續升溫,一些亂象也悄然滋生。一些游客為追求“出片效果”,不顧車流在馬路中央駐足、穿梭,增添了安全隱患;還有商家把利益凌駕于規則之上,強行拉客、占道拍攝、價格欺詐;社交平臺上,部分商家為博眼球,隨意混搭不同朝代服飾,導致審美畸形等現象……諸多亂象讓旅拍服務從“增色項”變成了“添堵項”,也不可避免地對地方文旅品牌產生消極影響。
對美的追求不能突破安全紅線,商業熱情不能擾亂公共秩序,旅拍業的蓬勃發展,必須建立在對游客權益的維護、對行業規范的遵守之上。唯有服務透明度與客戶體驗需求雙重驅動,推動旅拍服務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在競爭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優勢,方能推動旅拍業態實現從量到質的迭代升級。
一方面,以系統思維構建標本兼治的治理體系,規范行業秩序,同時留足發展空間。例如,可結合景區特點清晰劃分公共游覽區與商業拍攝區,明確商拍須提前預約、持證進入等規范,建立動態管理機制,保障普通游客的游覽權,避免商拍占用公共資源、干擾正常游覽秩序。另一方面,從嚴監管,強化懲戒。不斷完善相關法規,為合規從業者提供穩定經營空間。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通過定期巡查、專項整治等方式治理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同時推動行業自律,明確服務標準、價格透明、安全責任等核心要求,引導從業者從短期逐利轉向長期提質,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同樣重要的是暢通維權渠道,不斷完善便捷高效的游客投訴處理機制,創設“一鍵投訴”、維權站點等多元路徑,確保游客訴求能及時響應、快速解決。加強社會監督,共同營造良好行業秩序與發展環境。
推動旅拍行業更好發展,還可探索科技賦能。可借助智慧景區管理系統,通過攝像頭AI識別、人流熱力圖分析等技術,實時監測熱門旅拍點位的人流密度,當出現占道拍攝、人員聚集等情況時,系統可自動預警并通知工作人員及時疏導,維護公共秩序。同時,還可通過科技手段劃定“旅拍禁入區域”,對違規進入的拍攝團隊進行智能識別與提醒,保護自然保護區、文物古跡等敏感區域的生態與文化安全。從傳播層面看,社交平臺可以通過AI算法對涉及違規拍攝的內容降低推薦權重,對發布“公路拍照教程”等危險內容的賬號予以限流等懲戒措施。搭建旅拍行業數字化監管平臺,實現精準化管理,推動行業監管從事后懲處向事前預防轉變。
不僅如此,科技還能拓展旅拍服務的邊界,創造新消費場景,催生商業模式。無論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結合拍攝點位、光線效果、服裝搭配“沉浸式預覽”不同目的地場景中的呈現效果;還是借助5G高速傳輸與直播技術,創造“實時互動與分享場景”,將旅拍記憶從“靜態觀賞”變為“動態體驗”;或是將虛擬數字人形象與現實旅拍照片結合,創造出跨越虛實的獨特影像……這些創新發展的點子,有利于推動旅拍行業向“科技+文化+情感”融合的新型業態轉變,為旅拍行業的持續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讓人們更好享受旅拍服務,不僅需要“網紅打卡地”的流量吸引力,更需要專業品質的口碑支撐力。我們期待,旅拍行業能順利實現從“流量經濟”到“質量經濟”的跨越,以一個個“快門瞬間”為地方文旅發展錦上添花,記錄下“詩與遠方”的美麗風景。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