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留壩縣青橋驛鎮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拓寬“兩山”轉化路徑,依托良好生態和林地資源優勢,按照“擴規模、優結構、提品質、增效益”的思路,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通過規劃引領、項目招引、創新模式、示范帶動等舉措,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近7000余畝,輻射帶動全鎮80%以上的群眾增收致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青橋驛鎮地處秦嶺腹地,群山環繞,溝壑縱橫,全鎮耕地面積1019畝、人均僅0.5畝,森林面積16萬畝、森林覆蓋率92.5%,受限于耕地資源匱乏,傳統農業發展動能不足。近年來,青橋驛鎮依托豐富森林資源破題“土地瓶頸”,確定林下經濟為全鎮主導產業,大力推行“一林多用、林藥共生”模式,通過盤活林地資源,促使傳統中藥材產業重煥生機,既守住生態紅線,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2024年,全鎮林下中藥材面積達7000余畝,產值5000余萬元。
全鏈布局 激活綠色動能
跳出耕地局限,因地制宜將林下經濟作為鄉村振興核心引擎,向森林要空間、向林地要效益。一是更新發展思路。制定全鎮林下經濟“千人萬畝”產業規劃,成立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鎮村兩級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專班,對全鎮可利用的森林資產資源進行全面核查,對核查出的25°以下可利用的21處2.1萬畝林地、5處大棚基地等資源,分類建立臺賬,在廣泛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天麻、豬苓、淫羊藿、連翹為主的4大中藥材種植品類,明確發展方向。二是搶抓政策機遇。緊抓全縣推進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機遇,積極對接上級行業部門,重點從種源、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全鏈條謀劃林下經濟及配套項目25個、總投資8500萬元。同時,積極探索以“林下中藥材”為支撐,林禽、林蜂、林菌等為補充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讓林下遍地“生金”。三是布局全產業鏈。以全產業鏈思維構建林下經濟體系,形成種源研發、規模種植、精深加工、市場銷售、休閑旅游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通過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品種改良,兩年間全鎮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擴大了5000余畝,建成中藥材加工廠、蜜環菌加工廠各1個,就近加工提升中藥材附加值。將林下經濟與鄉村旅游融合,推出“本草研學”“藥膳體驗”“森林康養”等業態,建成中醫藥文化展示館和生態采摘園,形成以旅促農、以農興旅的良性循環。
科技賦能 產業擴面提質
堅持“擴面、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多措并舉林下中藥材產業不斷做強做優。一是外引企業帶動。為解決全鎮中藥材種植規模散亂小、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問題,青橋驛鎮采取“資源整合+項目招引+多元合作”方式,成功引入遼寧裕豐農業、陜西天駿農林、豐慶菌業等7家行業龍頭企業扎根落戶,建成500畝以上林下中藥材基地4個、200畝基地2個,示范帶動以付世友、淡建明等為首的農戶自主發展各類林下中藥材產業4000余畝。二是優化產業布局。積極構建“三區聯動”發展格局,蔡家坡-兩岔河片區利用適宜的氣候與土壤條件,重點發展林下中藥材規?;N植,2025年新發展西洋參、天麻等“林藥共生”示范基地1000畝。社火坪—青橋鋪片區聚焦種源繁育,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兩菌一種”研發基地,年供應優質種苗超百萬株,為產業持續發展筑牢根基。316國道沿線憑借交通便利,形成加工物流集聚區,推動產品快速流通與增值。三是強化科技支撐。以社火坪“兩菌一種”研發基地技術團隊為核心,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湖北農科院,對蜜環菌、萌發菌等菌種進行人工選育,培養性狀更優、穩定性更好的菌種。同時,加強野生種源保護,破解天麻、豬苓種源退化問題,培育高含量優質品種。充分發揮技術團隊及本地“土專家”作用,積極推廣先進技術。四是厚植生態底色。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行“林藥間作”“菌林循環”等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科學規劃種植密度、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實現中藥材種植與森林撫育協同發展,促進了林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產出的中藥材品質顯著提升。目前,全鎮6個種植基地已取得包含豬苓、天麻、淫羊藿、毛慈菇等7個品類中藥材的有機轉換認證證書。
多元聯結 共享生態紅利
通過帶動自主發展、流轉工地、就近務工、吸引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將農戶和村集體與林下經濟緊密聯結,推動生態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利。一是深化“村企戶”聯動模式。創建“農業企業+強村富民公司+農戶”模式,采取企業出資金出技術、強村富民公司整合集體山林資源入股、農戶務工分紅的方式,走上了一條“村企戶”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良性道路。企業在村投資建廠和發展種植基地,向村集體支付租金或承包費、雇傭當地群眾務工已成為合作的“硬杠杠”。去年以來,各企業帶動村集體增收40余萬元,吸納當地群眾務工100余人。二是創新“兩入股三收益”模式。結合林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2個強村富民公司及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帶動群眾通過自主發展或以資產、資源與各類經營主體建立分紅式、股權式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流轉獲租金、打工掙薪金、經營賺現金、入股得股金的“一地生四金”模式,使村集體和農戶共享產業紅利,輻射帶動全鎮80%以上農戶參與林下經濟,戶均年增收10000余元。三是探索托管代養模式。村集體將自主建設的林下經濟基地交由企業統一管理,按約定比例獲取收益,彌補了村集體技術不足、管理經驗欠缺的短板。企業依托先進技術和專業運營,通過規?;N植降低了成本、增強了市場議價能力、提高了產業收益。2014年,該模式實現6個村的產業基地全覆蓋,帶動各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均達到12%以上,其中:1個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2個村達到20萬元、3個村穩定在15萬元,實現了“森林增綠、農戶增收、集體增財”的多元效益。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民”,青橋驛鎮用發展林下中藥材的綠色實踐,展示了“兩山”理念的鮮活樣本——92.5%的森林覆蓋率不再是發展桎梏,而是群眾增收的“綠色銀行”,更是秦嶺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生動注腳。未來,青橋驛鎮將牢牢守住生態底線,不斷完善林下中藥材發展產業鏈,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勝勢,為鎮域高質量發展開出致富“藥方”,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