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秋分時,天蒙蒙,雨綿綿。這雨,不像夏日的傾盆,倒似一層極細的、潤潤的紗,將天地都籠在了一片靜謐里。我們一行三人,便在這煙雨中,驅車往旬陽市的石門鎮去,去探訪那名號里帶著幾分皇家貴氣的“石門貢米”的究竟。這地處陜南的古鎮,東南邊便與湖北竹溪縣接壤,先秦時,為秦楚邊界,有著名的銅錢關楚長城遺址,想來必是山雄水奇、藏風聚氣的地方。
車入石門鎮界,駛上神樓路。路是新鋪設的柏油路面,在這陰雨天里,烏黑锃亮,像一條蜿蜒的墨色綢帶,靜靜地鋪陳于蒼翠的群巒之間。路是寬闊的,卻也是曲折的,一彎未盡,一彎又起,引人漸入巴山深處。路的一旁,總伴著一條河,那便是大神河了。秋雨讓河水豐沛起來,嘩嘩啦啦地流著,不急不躁,卻有一股沉雄的力道。
說到這大神河,真真是這山間的靈魂。秋雨讓河水豐沛了不少,卻不見渾濁,依舊是清冽冽的。水聲嘩嘩啦啦,不急不躁,不同于山澗溪流的歡快跳躍,它流淌得沉穩而有力,那聲音渾厚低沉,仿佛自大地深處發出,訴說著千年不變的故事。想必正是這綿綿不絕的清澈河水,如同甘甜的乳汁,千百年來默默滋養著兩岸的土地與人家,也孕育出了那傳說中的貢米。
沿河而上,目光所及,最動人的便是河谷兩側那一片片、一彎彎的稻田了。雨中的稻田,不再是單一的明黃,而是一種飽含水汽的、沉甸甸的金色。時有農人披著雨具,在其中彎腰勞作,收割著這一季的豐饒。那身影在迷蒙的山水間,成了一幅活的畫卷,寧靜而莊嚴。我們不禁停下車,駐足田邊,深吸一口氣,滿是稻谷與泥土混合的清新氣息。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王家坪村。站在村口高處放眼望去,那景象真是令人心折。金黃色的稻田依著山勢,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鋪展開來,仿佛是大自然匠心獨運的梯級。每一塊田畝的邊界都清晰利落,可見農人精耕細作的功夫。一位名叫張友林的村民捧起一把剛收割的稻谷,削瘦的臉上漾開樸實的笑意。他搓開谷殼,讓我們看那里面的米粒,顆顆飽滿,透著晶瑩的光澤?!拔覀冞@兒的米,煮成飯,那時滿屋飄香,吃到嘴里,又糯又甜,有嚼頭哩!”他自豪地說。
村支書張丙安聞訊趕來,是位忠厚沉穩的中年人。他說,他們世代居住于此,聽祖上輩輩相傳,石門這方水土得天獨厚,尤其這大神河流域,水質清冽,土質肥沃,光照與雨水都恰到好處,最是適宜稻谷生長。明清之際,此地所產的大米因品質上乘,便被選為貢米,年年送往京城?!斑@五百畝好田,可是我們祖傳的寶貝啊?!彼@片土地,眼神里是深深的眷戀。
張支書的話,將我們的思緒從歷史的煙云中拉回當下。他接著告訴我們,近年來,石門鎮牢牢錨定了“生態漁稻茶鄉、農旅康養石門”的發展方向,將這古老的“貢米”招牌,擦得锃亮。鎮上把貢米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抓手,不再是各家各戶零散種植,而是整合資源,統一品種、標準,想著法子拓寬銷路,要將這深藏山間的珍饈,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讓這傳統的產業煥發出全新的活力。
聽著他的講述,再看眼前這片雨中的金黃,便更添了一層深意。它不再僅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一份充滿希望的產業,是村民們奔向好日子的堅實路徑。
暮色漸起,我們踏上了返程。雨不知何時停了,西邊的云層透出些許霞光。車行在來時的神樓路上,窗外掠過的,依舊是那奔騰的大神河與靜默的稻田。來時帶著一份探尋秘辛的好奇,歸時卻裝滿了一腔沉靜的溫度。那米的香甜,農人的笑臉,以及那在秋雨中愈發顯得厚重的“貢米”二字,都已深深印在心里。這巴山深處的饋贈,連同那份從歷史綿延至今、并正走向未來的生機,讓這秋日的旅程,顯得格外豐盈。(陳國偉)
責任編輯:安康
客戶端
微信
微博
今日頭條
視頻號
抖音號
人民號
百家號
企鵝號